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论坛深圳开幕
新华网9月24日电(记者毛思倩)中国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论坛23日在深圳举行,来自中国工程院20位院士以及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教授代表在论坛上发布了绿色建造的前沿科技成果。
此次论坛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和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主办,中建一局承办,以“绿色建造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探讨绿色建造技术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从战略和工程层面研讨中国建筑行业创新模式和发展方向,发布最新研究成果,以思想和科技的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肖绪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建筑领域能耗已占到中国总能耗的47%,建筑垃圾占社会垃圾总量的45%,位居各行业之首。能否做到绿色建造与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人民的福祉和民族的未来。
肖绪文表示,现在国内项目已经实现了施工总承包,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为策划、设计、施工、维护为一体的工程总承包,“为什么现在国内一些建筑、桥梁发生垮塌等事故以后,找不到责任人?就是因为设计师、施工队、发展商各说各话,推卸责任,但是用工程总承包来代替现有的建筑模式,在工程的任意一个时期都能找到责任人。”
肖绪文说,用工程总承包也更能实现建造过程中的绿色化,比如旧建筑拆除的垃圾,可能会在将来的建设当中重复利用,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
中国工程院院士、工程结构与工程抗震减灾专家周福霖畅想了未来“工厂式”的建筑建造。他表示,国内目前建筑工业化程度仅为3%-5%,远低于发达国家,如瑞典目前建筑工业化程度已达到约80%。
周福霖说,国内工程大部分依靠的是混凝土现浇技术,不但产生的垃圾多,质量也无法保证,如果能够更大规模实现工业化,理想程度是70%-80%的地面工程用装配代替现浇,即像搭积木一样在工厂中生产好建筑的模块,再运输至工地安装,将减少大量的建筑垃圾排放和扬尘。
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则带来了绿色建筑领域的冷思考,他用“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考,反思了国内已经出现的目前片面性的苗子,比如绿色科目以偏概全、过分追求指标百分比、各式各样的异化建筑、传世经典建筑的稀少等问题。叶可明表示,绿色建筑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是“结合现有技术,融合当代最先进技术,逐步实现人与自然、建筑与环境和谐共生。”
论坛后,专家和学者参观了由中建一局承建的在建华南第一高楼——平安金融中心项目大厦,该项目四项技术被院士鉴定为国际领先的技术,包括高强度混凝土千米泵送、600米级超高层结构压缩补偿、超大直径工程桩、超大深基坑支护技术。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