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环境保护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吉宁答记者问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学习时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11
摘要: 要求我们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思考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不能只考虑发展而不考虑治污,不能只顾着本地而不管周边区域,更不能让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发展的包袱和障碍。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2016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现场。摄影/章轲

记者:2015年中央出台了两份重要文件——《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请您和我们的读者分享一下这方面的学习体会。

陈吉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自觉的行动,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总书记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的有关重要讲话、论述、批示达80多次。学习领会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主要有四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是思想观。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一个自然观、世界观和政绩观问题。其中,坚持“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至为重要、影响深远。这是我们党执政以来不断探索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升华,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根本上更新了我们关于自然资源无价的传统认识,打破了简单把发展与保护对立起来的思维束缚,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和协调共生的方法论。绿色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是一场关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将超越现有的工业化、现代化模式,改变经济腿长环境腿短的状况,塑造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和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二是实践观。辩证认识和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我们在实践中需要把握的重大问题。不能因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就搞击鼓传花,也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着重破除在制度建设中没有很好地解决发展与保护关系的矛盾。根据我们的制度优势与特色,亟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坚持党政同责。这在制度上把发展和保护放在了一起,解决了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通过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构建与权力相匹配的责任担当或问责制度,把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落地生根,这是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其次是坚持问题导向。总书记指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盼相比,生态欠债依然很大,环境问题依然严峻。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再次是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目前,我国环境质量差、生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提高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三是系统观。总书记强调自然生态要素的空间系统性,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还强调环境保护的时间系统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急功近利”。这就要求我们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思考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不能只考虑发展而不考虑治污,不能只顾着本地而不管周边区域,更不能让今天的发展成为明天发展的包袱和障碍。

四是全球观。绿色发展是全球发展的趋势,更是我们自身发展的需要。在人类迄今为止200多年的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不超过30个、人口不超过10亿,主要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我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过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我们今天如果重复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将无法解决我们面对的资源环境问题,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必须更加绿色化。

深刻认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

记者:鉴往知来,科学制定“十三五”规划,首先要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科学认识。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十二五”以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陈吉宁:“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坚决向污染宣战,在产业结构偏重、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能源消费总量持续攀升、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压力下,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成绩来之不易。

全力推进污染治理,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国务院发布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等重大行动计划,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行动,还新账、补旧账,大力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目前,我国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由2005年的5200万吨增加到1.75亿吨,已成为全球污水处理能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煤电机组脱硫设施安装率达96%以上、脱硝设施安装率达到87%,电厂煤耗已达世界先进水平。2014年,全国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超过600万辆,超过2011—2013年三年的总和。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用这么大的工程和投入治理污染。“十二五”期间,我国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减排最明显成效之一是我国酸雨面积已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水平。2014年,首批实施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1%,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比例由2010年的15.6%下降至9.2%,大江大河水质稳步改善。

坚持预防为主、守住底线,推动转方式、调结构。预防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原则。我们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编制划定方案并开展试点,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将这项工作列入省级政府任务。相继完成五大区域、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环评,涉及全国25个省近180个地市,涉及全国一半以上国土面积和人口以及40.9%的经济总量,为区域重大生产力布局和项目环境准入提供重要支撑。国家层面开展360多项规划环评,83个产业园区的重点产业规模、功能布局得到优化调整,沿海港口避让各级自然保护区34处,水电开发多保留1170多公里天然河段。这些工作为我国长远发展留下了不可替代的生态资源。在项目环评方面,加快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重大项目审批,国家层面审批项目环评文件1150个,否决150多个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环评审批,涉及总投资7600多亿元。加大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2011—2014年,全国淘汰钢铁1.55亿吨、水泥6亿多吨、造纸3266万吨,分别是“十二五”目标任务的1.6倍、1.6倍、2.2倍。

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农村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大力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我国森林覆盖率由本世纪初的近16.6%上升为2013年的21.6%。建成自然保护区2729个,总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4.8%,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深化农村环保“以奖促治”政策措施,组织三批共23个省(区、市)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截至2014年底,5.9万个村庄完成整治任务,1.1亿农村人口直接受益。“十二五”前四年已解决2.8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依靠制度和法治加强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将以“1+6”方式推进。“1”就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6”包括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保护督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等6份配套文件。新《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015年1—10月,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521件,罚款数额4.2亿多元;实施查封扣押、限产停产案件5284件。由单纯“督企”向综合“督政”转变,环境保护部组织对30个市(区)开展综合督查,约谈15个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环境司法取得重大进展。2013年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总计706件,超过以往十年总和。2014年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环境违法犯罪案件2180件,超过上年2倍。

[1] [2] 下一页

旅行

资讯

更多>>

生活

资讯

更多>>
友情链接
环境生态网 环境科学、生态学的网上家园 客服信箱 eedus@126.com 粤ICP备09031317号-1
Copyright © 2004-2015 www.e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