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谈判尚未有进展 碳约束时代来临
Eedu.org.cn 作者:佚名 资讯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2-8
唐人虎对这样一个例子印象深刻:2009年10月,美国环保署宣布,自2010年1月1日开始对所有出口到美国市场的通用发动机产品收取排放保证金。最低收取标准为每台25美元,每家生产企业至少交纳50万美元,用以支付产品碳排放超标后的召回和赔偿费用。在这个例子中,碳的问题已经成为国际贸易新的竞争手段,但又绝对地符合WTO不保护污染的原则。在德班气候谈判大会现场,多位参与谈判的专家都认可这样的判断: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企业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各种碳交易机制和减排政策引起的收益和成本,将不可避免地通过价格信号和机制,以某种方式在各国企业之间传导。
一位专家坦言,别看近年来的气候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但企业在减排方面的技术创新却从未停止,而且双边贸易中,碳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新的筹码。
2011亚太经合组织发布领导人宣言决定,APEC成员国到2015年年底之前将把所有绿色商品的关税削减到5%以下。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国签署了宣言。
专家们建议,不管政府间的减排文本谈成什么样,企业都应该做好减排技术和资金的储备。比如,尽早开展自身的碳盘查,摸清家底;尽早出台并实施低碳发展规划,提高碳排放管理和碳资产管理能力。
在德班的谈判现场,很多非政府组织、观察员和研究机构都在讨论中国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根据方案,到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10年下降17%,这是第一次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写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人们注意到,这份规划专门提到,“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唐人虎说,事实上,这意味着,碳的话题也被引入到未来国内企业间的竞争中,成为企业发展绕不开的要素。
本报南非德班12月7日电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