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球热点 >> 正文

全球二氧化碳水平下月或“糟糕”透顶

Eedu.org.cn 作者:赵熙熙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3
  设置在美国夏威夷莫纳罗亚火山山顶的一台红外线分析仪很快将创造历史。预计在下个月的某个时候,它将记录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日浓度超过400ppm(百万分之一)——这一数值已经有数百万年没有达到过这一关键的监测点了。
 
不会有气球或是高声欢呼的人为此庆祝。监测温室气体的科学家更愿意将其视为一个令人不安的信号,它代表了人类改变大气化学构成,以及相应地改变地球气候的能力。英国诺维奇市东安格利亚大学的气候研究人员Corinne Le Quéré指出,到了400ppm,世界各国都将很难阻止全球变暖。Le Quéré说,其影响“正非常危险地接近各国政府都曾承诺的不能超过的2摄氏度目标”。
 
全球二氧化碳年平均浓度超过400ppm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或许是几年。然而在莫纳罗亚火山超过这个临界值绝对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研究人员从1958年便开始在这里监测气体,早于任何其他地点。监督莫纳罗亚火山二氧化碳监测工作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拉荷亚市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所的地球化学家Ralph Keeling表示:“是时候盘点一下我们在哪里,以及我们要向哪里去了。”这一气体记录,被称为基林曲线,最初便是由他的父亲——Charles Keeling—— 一手打造的。
 
当这项监测开始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平为316ppm,比工业革命前的280ppm高不了多少。然而从那时开始,这一数值便一直上升,且没有任何趋平的迹象。剑桥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气科学家Ronald Prinn指出,伴随着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大气中总的二氧化碳当量浓度在今年4月达到了约478ppm。
 
根据Le Quéré和全球碳排放项目其他成员编制的数据,人类活动在2011年向大气中排放了约104亿吨的碳。其中的一半每年被海洋以及陆地上的植被所吸附,而剩下的则在大气中,并升高了二氧化碳全球浓度。
 
帮助编制排放数据的北卡罗来纳州布恩市阿巴拉契亚州立大学的环境科学家Gregg Marland说:“当前真正的问题是:这种吸附过程未来将会怎样?”
 
自从Keeling开始他的记录以来——当时碳排放约为每年25亿吨,这种吸附过程一直在增加。然而气候模型预测,陆地和海洋很难保持长久的齐头并进。
 
博尔德市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地球化学家Jim White表示:“在某一时刻,这颗星球将无法再帮着我们,特别是陆地生物圈。”一旦吸附减缓并有更多释放的二氧化碳停留在大气中,全球变暖还将继续提速。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吸附过程已经开始塞车,从而减少了其吸收更多二氧化碳的能力。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
 
米苏拉市蒙大拿大学的生物地球化学家Ashley Ballantyne与White及其他科学家合作,调查了碳排放记录,以及在全球各地进行的二氧化碳测量结果。他们发现,没有迹象表明这种吸附过程减缓了。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气候建模学家Inez Fung认为,这很难确定。“我们并不具备充足的观测网络。”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运作的全球最大网络在2012年因预算削减而不得不砍掉了12个站点。
 
一些最关键的区域——例如热带地区——往往也是监测最少的,尽管研究人员正在试图填补这一缺口。
 
人造卫星也能够监测碳来源与碳吸附。两颗卫星已经提供了相关的数据,而美国宇航局(NASA)正打算于2014年发射轨道碳观测卫星2号。
 
然而,研究人员如今正在设法保住莫纳罗亚观测站。Keeling说:“我能为这个项目获得的资金正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他的研究小组目前在全球的13处站点监测二氧化碳浓度。
 
“我们不能像鸵鸟那样愚蠢。”White抱怨说,“当我们应该监测得更多时,我不想仅仅知道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多少。”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