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藜麦为何今朝得宠
安第斯山脉的土著居民正在卖自己刚刚收获的藜麦
21世纪的第13个年头,一种来自安第斯山脉的古老作物站在了世界粮食舞台的聚光灯下,它就是被称为“超级食物”的藜麦(Quinoa)。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藜麦对于缓解世界粮食危机和饥饿问题的潜力非凡,并把2013年定为“国际藜麦年”。由于其营养价值极高,藜麦的身价和人气近几年一路飙升。美国海关的数据显示,该国的藜麦进口量从2004年的不足2000吨,激增到2012年的26000多吨。人们不禁要问,藜麦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什么得到联合国如此厚爱?
其实“我不是麦子”
藜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品种和生长环境不同,植株高度在0.2米到3米不等。虽然名字里有个“麦”,植株顶端的序状花序看起来也很像麦穗,但它在植物分类学中跟小麦等禾本科植物并不“沾亲”,也不属于谷类粮食,而是跟菠菜、甜菜等同属藜科植物,英文中称其为“假谷物”(pseudocereal)。藜麦的叶子有红、黄、绿、紫等颜色,叶面上有颗粒物,摸起来像一片沙子。这些颗粒富含草酸钙,可以保持一层水膜,以调节叶子周围的相对湿度,减少水分蒸发。藜麦的果实是不开裂的谷粒,最大直径可达到2.66毫米。谷粒外的种皮有四层,最外层粗糙,富含皂素。皂素味苦,在液体中有发泡功效,常用于啤酒、洗发露及肥皂的制作。它还具有微毒性,可用作生物性杀虫剂,而不会对人体或大型动物产生副作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官网介绍,藜麦的“老家”远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地区、位于秘鲁和玻利维亚境内的“的的喀喀湖”(Lake Titicaca)沿岸。早在3000年前,藜麦就被安第斯山的居民驯化,成为当地印加人的传统主食。古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在位帝王会在每年种植期亲自播下第一粒藜麦种子,预示丰年到来。藜麦也被推上“粮食之母”的尊贵地位。
未经烹饪的藜麦籽粒 季天也/摄
神圣古粮曾遭殖民
不过,西班牙殖民者登陆南美洲大陆后,藜麦的种植曾一度遭到打压。由于当地人被逼改种殖民者喜欢的小麦,藜麦家族的“难兄难弟们”只好逃到天高皇帝远的地区繁衍生息。20世纪70年代之后,人们对藜麦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入,它才终于从被打入了上百年的冷宫走出而为世界所知。
藜麦是“不怕吃苦”的作物。秘鲁和玻利维亚共有的阿尔蒂普拉诺高原,有着对现代农业而言最艰苦的生态条件——海拔三四千米、土壤多为冲积土、排水性差。而有着耐寒、耐旱、耐盐碱等本领的藜麦,祖祖辈辈就生活在这里。只要气温不低于零下4℃、不超过38℃的环境,藜麦都能生长;它体内水分充足,即便生活在年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的半干旱气候下,其产量依然还能接受;它对土壤的养分、质地和酸碱性的耐受力也高于一般作物。为此,玻利维亚国家农业和林业创新研究所,将藜麦的种子列为最能耐受气候变化的种子之一。
藜麦能有这么多适应自然的本领和珍贵的营养成分,跟家族基因是分不开的。它的基因库极其庞大,各个方面(如谷粒的颜色和大小、植株对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等)都可以发展出优秀的品质。玻利维亚高原南部的耐盐碱型藜麦,以最丰满的谷粒(直径超过2.2毫米)著称,它们的生长环境最干旱,播种时需保证每粒种子四周的间隔达到1米,以便利用土壤中有限的水分,这就是最负盛名的“皇家藜麦”。
未经烹饪的藜麦籽粒 季天也/摄
种藜麦低投入高收益
目前玻利维亚的南阿尔蒂普拉诺高原,是满足藜麦国际需求的主产区之一。这里的种植方式已经从传统的全靠手工,变成95%的种植面积以现代农用机械培育和收割。玻利维亚、秘鲁、厄瓜多尔所产的藜麦,有相当一部分远赴北美洲、欧洲和亚洲,成为全球藜麦前三大出口国,还有一部分已经正式“移民”到美、英、法、意、德等国家“定居”和繁衍。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2009年,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48136公顷,产量约28000多吨,相当于全球藜麦总产量的四成。其中51%出口,并换来了4300万美元的收益。美国是第一大藜麦进口国,玻利维亚的藜麦谷粒出口总量的45%都被它收走,其次是法国(16%)、荷兰(13%)、德国、加拿大、以色列、巴西和英国。
种植藜麦的投入大约是910美元/公顷,每年的平均产量760千克/公顷,再结合藜麦的售价1.2美元/磅(合2.65美元/千克),比小麦价格的5倍还高,算下来每公顷的毛收入就达2000美元,可以说是个低投入高产出的行当了。而实际贸易中,价格往往会更高,可达1.8美元/磅(约4美元/千克)。
藜麦在营养方面最大的优势,在于组成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比列平衡,是唯一不用吃其他食物就能满足人类基本营养需求的作物。
超级食物营养惊人
虽然是“非主流”粮食,藜麦粒的碳水化合物所占比重依然不输于小麦,淀粉占总重量的58%~68%,糖类占5%,是人体获取能量的理想食物来源。它还有含量很高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清除对人有害的毒性物质和代谢废物。和其他谷物类似,藜麦在胃里停留时间较长,又有吸水性,往往给人以较强的饱胀感。而藜麦被联合国看好的首要原因,在于其蛋白质的质和量。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元是氨基酸。人体的蛋白质种类虽多,但仅由20种氨基酸以不同数量和方式结合而成。人体能“自主生产”的和只能通过膳食从外界摄取的各有10种,分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
分析发现,藜麦的叶子和花序的蛋白质含量高达13.8%~21.9%,优于小麦和黄豆,跟鸡蛋相当。与此同时,它还是目前唯一能提供全部10种必需氨基酸的植物性食物,且含量和配比与FAO制定的人类营养标准十分接近,在食物大家族里足以“称霸一方”。如果让它与小麦PK蛋白质中的氨基酸,它会淡定地摆出“你有我多,你无我有”的骄人姿态。比如,藜麦赖氨酸的含量是等量小麦的5倍,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甲硫氨酸等均是小麦的2倍以上,还含有小麦所不具备的6种非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中,赖氨酸能增强免疫功能、促进钙元素吸收,并参与脂肪酸代谢;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共同参与肌肉能量的生产、防止肝脏损伤、平衡血糖浓度等;甲硫氨酸可作为强力解毒剂,能降低自由基和重金属元素的杀伤力。另外5种必需氨基酸——苯丙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苏氨酸也都对人体有极为重要的生理作用,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未经烹饪的藜麦籽粒 季天也/摄
微量元素含量也给力
除了蛋白质及其氨基酸的含量,人们在微量元素方面对食物的要求也不简单。在这个项目上,藜麦的表现又胜过了禾本科谷物(如小麦、大米)对手。联合国粮农组织估算,每100克藜麦可食用部分的平均钙含量能达到104毫克,而100克小麦的钙含量通常不足50毫克;锌在人体内作用于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核酸的合成与分解,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锌的地位更为突出,世界卫生组织对锌的建议摄入量是14毫克/天(成年人),每100克藜麦中的锌在2.1~6.1毫克之间,平均4.8毫克。也就是说,每天吃6两左右的藜麦就能吃够这一天的锌,倘若换做小麦,就得吃一斤多才够数。除此之外,铁、镁、钾在藜麦中的含量同样成倍高于小麦和大米,其中铁、钾的含量分别高达大米的5倍和8倍。
相比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藜麦中的各种维生素含量倒并不惊人,与小麦相比各有千秋。不过,人作为一种杂食动物,维生素的来源是多元化的。上文讲到,藜麦在营养方面最大的优势,在于组成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齐全且比例平衡,是唯一不用吃其他食物就能满足人类基本营养需求的作物。如果吃藜麦只是为了捞点维生素,不如多吃些瓜果蔬菜来得实惠。
(本文写作过程参考了联合国粮农组织2011年文件《藜麦:为粮食安全出力的古老作物》、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的国家营养数据库及国际藜麦年的相关报道,特此声明并致谢。)
环境百科
国际藜麦年
联合国大会2011年12月通过决议,将2013年设为“国际藜麦年”,旨在让世界关注藜麦的生物多样性和营养价值,及其在提供粮食和营养安全、消除贫困等方面所能发挥的作用。
“国际藜麦年”由玻利维亚政府建议,并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以及阿根廷、澳大利亚、阿塞拜疆、巴西、古巴、厄瓜多尔等国的支持。2011年12月22日,第66届联合国大会批准了该建议。
2013年2月20日,“2013国际藜麦年”启动仪式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举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说,希望本次国际年活动能够成为催化剂,让人们了解藜麦的特殊营养品质以及对未来农业的意义。 (季天也/整理)
为了让全世界认识藜麦的文化及营养,第66届联合国大会于2011年12月22日将2013年设为“国际藜麦年”。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走进中国藜麦之乡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