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新型城镇化发展 支招生态文明建设
人民网广州8月30日电(林龙勇 钟哲 穗宣)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战略部署。在今日召开的2013新型城市化·广州论坛,来国内外200余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生态文明与美丽城乡”的话题。论坛现场,学者们对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纷纷发表了自身独特的见解。
魏后凯:重启“县改市”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负责人、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研究员在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课题研究成果发布时,他指出目前中国仅用15年时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着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实质上是农民为市民的过程。研究显示,预计在2030年前,中国大约有3.9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实现市民化,其中存量1.9亿人,增量约2亿人。
魏后凯表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道路,提升城镇化质量,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构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尽快恢复设市工作重新启动县改市,尽快制定和颁布科学合理的城市型政区设置标准,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市镇体制,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政区体系,尽快恢复设市工作,重启县改市;积极探索“镇改市”的设市模式,逐步将一些条件成熟、镇区人口10万人以上的建制镇增设为建制市。
高培勇:“营改增”财政体制转型 有序推进城镇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指出,为了有序推进城镇化,在政策上最根本的选择就是彻底改变二元体制格局,不管是经济社会体制还是财政制度层面,这都是最重要的选择。首先是财政体制机制转型,要从国有制财政转向多种所有制财政,从城市财政转向城乡一体化财政,从生产建设财政转向公共服务财政。
高培勇表示,还有一个政策选择就是要还原真实的政府收支因素。据统计,2012年,间接税占全部税收70%,企业税占全部税收90%,这表明国家大部分税收由生产或经营商品和服务的企业缴纳,而企业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多位于城镇地带,这样城镇居民同农民工及其家属在享有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直接税,增加直接税在整个税收收入中的比重。近年来,随着“营改增”的试点实施,分税制格局被打破了,新一轮财政体制改革已经破题,城乡一体化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
刘滨谊:变CBD为ECD 构建生态文化核心区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系主任刘滨谊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提出,要将城市的中央商务区( CBD)变为“生态一文化区核心区” (ECD)。他指出造绿是为了让城市的人居环境“活”起来,在新一轮城市发展中,如何把风景园林和城市发展综合起来,打造城镇ECD是城市建设典型的工作。生态体现的是城市的承载力;文化体现的是的生命力;城市风貌才是吸引力。ECD无论是生态、文化还是空间构造上,都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
刘滨谊表示,虽然现在ECD的发展很难实现,在中国城镇中做得不多,但是起码要把绿化意识建立起来,这样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有序城市化进程中,才能更好地打造城市生态文化中心。
朱崇实:厦门居民幸福感降低了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论坛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将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限制在生态系统可以承载的范围之内,追求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全面发展。人类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不能把自己摆到与万物脱离、对立的地位,人类应该存在于自然之中,与整体和谐,而不是在整体之上。人类的幸福感和经济发展不是完全挂钩的。
朱崇实说,“厦门近几年经济发展得很快,但是根据我的观察和体验,厦门居民的幸福感反而降低了。几年前厦门基本不堵车,现在各位到厦门去一定要做好堵车的准备。”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