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立首个抗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灾后重建与再建提供技术支撑
本报讯 目的在于为高耐震性再建工程提供关键技术,为大型生命线结构设施的抗震评价和建设提供成套技术,为灾后重建提供科学技术支撑的“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于6月6日在西南交通大学通过专家论证并投入建设。据悉,这是我国首个抗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
上一篇资讯: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异常预测地震 下一篇资讯: 国产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显身手
“5.12”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尤其是房屋倒塌、道路、桥梁等土木工程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目前,我国缺乏对西部山区防震抗灾经验的研究和总结,例如对地震带山区农村学校、医院、农民宿舍房屋的建设要求防震标准、一些山区道路、桥梁建设特殊性结构的要求与建设等问题,都缺乏强制性的要求与规定等,从而导致这次震情发生后,大量不合格抗震级别要求的房屋、学校、医院、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坍塌,造成巨大损失。
针对这一现实需求,四川省科技厅依托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地质工程和测绘工程等,多个与抗震密切相关的传统学科,以及在抗震工程技术领域内具有高水平的研究队伍,组建了我国首个针对西南山区抗震工程技术的重点实验室,构建西南地区抗震技术研究中心,为四川乃至西南地区防震抗震的需求,提供技术支撑。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的李乔院长说:“重点实验室将重点围绕抗震工程中的土木结构展开研究。如何在重建以及以后的再建中,加固加强防震抗震的性能,抵御地震灾害的破坏,为重建与再建提供科学的技术要求与标准,是重点实验室的目标任务。”据悉,现在已有40多名专家,教授参与了重点实验室的工作。
Tags: 地震,抗震,实验室,灾后重建
责任编辑:ahaoxie>> 相关资讯:
国产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显身手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地磁异常预测地震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电离层扰动预测地震 地震探源:能否利用潮汐预测地震 科技观察家:志愿者,留得博爱满人间 汶川,走向新生 赵文津院士等专访:中国地震研究的体制之惑 环境安全评估要成为灾后重建决策支撑 灾后重建的环境支点 余震发生原因科学家有"新说法" 可能跨半个地球 专家指出全球强震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时期 科学家实验室模拟:毁灭性强的超级火山喷发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