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观察家:志愿者,留得博爱满人间
宋志永小队用行动近乎完美地诠释了中国那句古老的成语———知恩图报。三十二年前那刻骨铭心的黑色瞬间让唐山人饱受了恐怖、无助、绝望,更懂得了爱心、无私和希望。责无旁贷、竭尽全力是所有奋战在灾区一线的燕赵志愿者的惟一信念。难以想象宋志永这样刚强的汉子也曾痛哭失声,这眼泪是为弟兄们在灾区冒死施救的同时,拿着借来的钱一捐再捐而流。这一刻,倾其所有、倾囊相助,这些溢美之词显得何等乏力!
举债救灾的“十三义士”并不孤单,不成编制、成员百色、无处不在的志愿大军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义举,充当着勇士。
都说为富不仁,铜臭弥散,但为了方便救灾,身着军装的江苏黄埔投资集团公司老板陈光标,几乎没有犹豫就拿出一个多亿,他把准备北上的60多台重型机械掉向西行,14号即赶到灾区,而他本人在北川中学共背过208具遇难者尸体,亲手挖出5个人;八天七夜后,从震中回到杭州的农夫山泉董事长钟睒睒忍不住在机场号啕大哭。他原本是为了农夫山泉从全国调配发往灾区的180万箱水进川的,但走北川、去映秀,一路的所见所闻令他终身难忘,他决定再捐1568万元的物资。“50多车皮的水和果汁捐给部队,他们需要维生素,22万箱水给病人,他们需要含有盐的水……”
都说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被称为“救人最多的志愿者”的四川东冠实业公司陈岩,在地震发生后的80多个小时里,累计只睡了5个小时,只要废墟下有生命,必有他奔忙的身影。在东汽中学的废墟上,他连续救援超过60小时,和国家救援队一起救出了10多个学生;香港陈姓高工闻知救灾需要爆破人才,毅然辞去年薪三四百万的工作,到震区当义工。
谁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地震发生的10个小时内,成都市区的出租车并成一列,打着双闪飞驰进了重灾区都江堰,把一个又一个伤员免费运到安全的后方;广州越秀区一位身患残疾的乞丐,匍匐来到捐款箱前,把身上仅有的30多元钱全都放了进去。
谁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69岁的志愿者云大尧告诉别人,在他干得倒下之前,他会说一声的;在成都收治受灾伤员的华西医院志愿者队伍当中,75岁的杨清秀是那里年龄最大的一位,从5月14日开始,老人每天步行几十分钟赶到医院帮忙,一直干到天黑才回家。
20岁,1米60,在废墟中挖掘40小时,几乎用徒手把受困150小时和179小时的人从死神手中夺回。志愿者君春龙就是用这些数字组成的。80后甚至90后的一代,在这次大难中展现出的无私忘我的精神风貌和巨大的能量,令世人刮目相看。
彭州市团市委接待的成千上万志愿者中,80后是绝对主力。“我们是来冲锋的!”这勇敢,甚至富有浪漫色彩的短语,充满了青春气息和自信的豪情。更让人惊讶的是,这些平时看上去散漫有余、玩世不恭的青年人,在救灾行动中凸显出了自觉的团队精神和人本情怀———他们中有博士,有医生,有农民,有市民,虽互不相识,却能各取所长,协作分工;在成都崇州市殡仪馆遗体处理现场,面对种种惨状的遇难者遗体和难忍的气味,年轻的志愿者们依旧挺起身来,为死难同胞送好最后一程……
太多太多的志愿者,用太多太多的义举,抚慰温暖着受灾群众破碎的心,为满目疮痍的城镇山村送去人间真情。
有外电这样评述:“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势态在四川地震中诞生:大规模的基层志愿者运动。一些分析家推断,这可能是一个历史性时刻。”
Tags: 志愿者,博爱,地震
责任编辑:ahaoxie>> 相关资讯:
汶川,走向新生 赵文津院士等专访:中国地震研究的体制之惑 黑龙江“绿色家庭主妇”志愿者宣讲环保进社区 环境安全评估要成为灾后重建决策支撑 灾后重建的环境支点 余震发生原因科学家有"新说法" 可能跨半个地球 专家指出全球强震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时期 发展地震科学体系 推动地震综合减灾 中国气象局专家澄清“震后洪水”非主流意见 心心相连,汇成源源不断的心 减塑先锋志愿者在行动:将减塑进行到底 世界抗震救灾经验面面观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