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技术有创新
生物入侵性传播是危害海洋的四大污染源之一,而船舶压载水排放是造成这一污染的主要途径。大连海事大学研究人员采用强电场放电方法,把空气中氧气和压载水加工成羟自由基溶液,对压载水中的海藻进行灭活处理,效果显著,并实现了零污染、零残留药剂。这一经济、高效的方法,是国内外大型远洋船舶压载水治理及赤潮防 治技术的重大创新与突破。
海洋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及赤潮已被世界环保基金会认定为海洋面临的四大威胁中的两个,尤以外来生物入侵为严重。船舶压载水是造成地域隔离水体间有害生物传播的最主要途径,每年全球船舶携带的压载水有100亿吨,平均每立方米压载水中有浮游动植1.1亿个。目前被确认约有500种生物物种是由船舶压载水入侵性传播到异地,它们以不同方式生活在压载水中,一旦入侵到新的适宜生存区域中就会大量繁殖,疯狂掠夺本地生物食物,传播有害寄生虫和病原体,甚至引发本地物种灭绝。一旦生物入侵性传播和赤潮造成灾害势态,其治理工作量和费用都十分巨大,必须事先阻止或者降低外来生物入侵程度。为此,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科学家正在着手研究阻止外来生物入侵的措施和赤潮治理方法。
近20年来,不少学者进行了化学法、物理法以及管理控制等方法治理船舶压载水有害生物入侵性传播及赤潮治理的研究,这些方法存在有效性、可行性以及运行成本等一系列问题。不少学者认为化学法是有前途的。1997年,Donald M.Anderson指出杀灭海洋、湖泊微生物的有效化学药剂有4 700种。由于压载水中浮游动植物的体积比细菌的体积大数倍,甚至数百倍,相应投放杀灭浮游微生物的药剂量也要成比例增加,这就使港口和近海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常规的化学药剂杀灭微生物的时间约在20 min以上,要在船上对成万吨的压载水进行20 min以上的杀灭处理,很显然,在船上无法做到的。尽管不少学者作了大量探索性研究,但是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及全球压载水管理项目组都认为当前尚无一种适于在船上治理压载水的有效方法。
大连海事大学杨宪立、白敏冬等采用强电场放电方法把空气中O2和压载水加工成羟自由基(·OH)溶液(药剂),对压载水中的海藻进行灭活处理,结果表明,6s藻类的致死率达99.96%以上,24小时后没有活藻再生现象。对排放压载水水质进行检测,海水的pH值、盐度、电导率几乎不变,磷酸盐和无机氮总含量均符合海洋水质标准。该方法符合绿色化学原则及高级氧化技术要求,实现了零污染、零残留药剂,对环境无负面效应,为大型远洋船舶压载水治理及赤潮防治提供了有效、低成本、零污染的具有知识产权的创新方法。
相关研究发表在《科技导报》2009年第27卷第17期44-46页。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中国首次发布"渤海海洋环境公报" 污染令人担忧 我国海洋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威胁 海洋污染:不能忽视的“蓝色警报” 榕海洋污染问题突出 闽江去年84万吨污染物入海 UNEP专家范德威尔盘点GPA行动 光明评论:海鲜吃光了,我们还能活得好么 70%海洋污染来自陆源 宁波呼吁海陆联动治污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