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内动态 >> 正文

第27次南极科考队:为获"气候天书"钻冰下挖10米

Eedu.org.cn 作者:董纯蕾 齐旭    资讯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
    地震和臭氧观测、深冰芯钻探、环境遥感、生物多样性调查、全球气候变化……昨天凯旋的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的科考任务单上,出现了许多时下热门的科学热词。

    昨天,科考队员们耐心解释说,南极因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和极少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确是很多自然科学重大课题的理想研究地,但若要得出结论,还需更长期的、综合的、各国考察站分享的数据和样本。

    远程遥控南极天文台

    冰穹A地区天文台址的测量,已是我国南极考察连续多次的重要任务。原因是:此前有研究表明,位于南极冰盖制高点的冰穹A,可能是地球上最好的天文台址,我国科考人员正为此收集进一步的证据。理想的天文观测要求良好的视宁度,因此没有大气层阻挡的太空是最佳选址,其次便是远离城市、空气洁净、大气抖动影响较小的高山地区。因此,建于冰穹A地区的天文台不仅仅是全球纬度最高的天文台,而且很可能是全球最佳天文观测点。据第27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昆仑站站长夏立民介绍,一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无人值守的天文科考自动支撑平台系统已安装调试完毕,开始自动运行,远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台可远程遥控这一系统。“我们返程前,为它加满了油。”

    地震观测和研究,也是南极科考多年来的科考任务之一。我国长城站有地震观测点,中山站——昆仑站的断面上也布设了5个地震自动观测台,以期增加对南极地区地质活动更深入的了解。不过,这些基础研究工作,还不能帮助我们直接预报预测当前的地震。

    零下58℃开挖钻探槽

    利用极地科技资源开展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是南北极考察持续关注的主要方向之一。据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介绍,此次南极考察完成了国家“863项目”极地遥感的现场验证,遥感系统将聚焦南极冰盖的变化。考察队还在普里兹湾布放了冰间湖锚定周年潜标,用来收集海洋中的颗粒沉积物,及水体温度、流速等数据,为南极大陆周边海域海水与气候互相作用研究提供线索。

    昆仑站深冰芯钻探场工程也进展顺利,科学家们期待,未来在这里可以获得历史最悠久的“气候天书”——钻透冰盖的深冰芯,利用冰芯上记录的信息重建100万年以来气候变化情况。科考人员此次成功地开挖钻探槽,从冰面往下挖了10米,那里的气温只有零下58℃,小伙子们浑身贴满发热片,每隔25-30分钟回来暖和一下。“所谓暖和,也就是回到零下三十来摄氏度的地面。”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