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环境治理技术研究
本报讯 (记者赵雪 刘志强)“近百年来地球气候系统正在变暖,国际上的大量实测结果表明,现在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与150年前相比上升了0.75℃。科学界认为气温升高导致的海平面升高、水资源短缺、粮食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土壤侵蚀加剧以及冰冻圈退缩等各种自然灾害,都与人类过度破坏自然环境相关。”在7月16日开幕的第三届生态文明贵阳会议上,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认为,在目前全球积极应对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加强基础性和前瞻性的技术研究,为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作出贡献。
“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特别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支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科技部社会发展司资源环境处处长徐俊介绍说,“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将提高解决重大环境生态问题的科技能力;在促进环保设备、工程材料与管理装备等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的同时,提高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使我国的环保产业竞争力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坚持科技创新与民生相结合,一边推动监管技术、海洋灾害预警、气象中长期数值预报的能力,一边提高环境监管与业务的服务能力,推动以风险控制为基础的污染防治新技术研发。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