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挥洒青春在田野
7月18日,湖南科技大学大学生在贵州省织金县阿弓镇中心小学为孩子们举行义务支教结课典礼。张弛摄
本报记者陈勇李宁通讯员曾壤
7月28日,在双峰县石牛乡参加暑期“三下乡”活动的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生陈茜,通过互联网,帮助该乡13岁的留守儿童李彩云与在外打工的妈妈进行视频通话。看到妈妈久违的样子,小彩云的脸上笑开了花。
激情如火,青春勃发。暑假来了,我省106所大中专院校10万余名大学生,组成4000余支科技、教育、卫生三下乡队伍奔赴基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身影又一次活跃在广袤田野。
16年“三下乡”硕果累累
我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始于1997年暑期。至今已建立起实践基地5783个,省级以上重点实践团队3121个,校级重点实践团队10.2万个。
今年暑期以来,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老师吴晓林就指导20个“三下乡”学生团队100余人,开展关爱留守老人及城市小区业主维权等社会调查和服务。7年前,身为中南大学学生的他,与同学一起参加“三下乡”,调查湘潭、株洲等4县区的473户农村五保户和困难群体家庭,写出了《“长株潭”地区农村五保户养老现状的基本问题和初步建议》调查报告,此后他一直坚持参加“三下乡”活动。
今年4月,桂阳县欢乐农牧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被商业部定为中央储备肉活畜储备基地,这为当地农民致富开辟了稳定的渠道。此事得益于“三下乡”。2007年暑假,湖南农业大学教授陈斌和“三下乡”团队,来到该公司开展“三下乡”活动。他们手把手教企业员工饲养技术,传授根据猪的类型和季节进行调整的饲料营养配方,帮助企业建立具有可追溯性的种猪档案,避免近亲繁殖。从此,双方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逐步进入发展快车道,农户跟着越来越受益。
省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自开展“三下乡”活动以来,服务团队足迹遍布湘西、湘南等医疗、教育相对落后地区,开展送医、送药活动。他们每年为老百姓义诊上万例,免费赠送药品价值逾100万元,发放医疗宣传手册近5000册。
据统计,在16年的“三下乡”活动中,青年学子发放宣传资料500多万份,为贫困地区捐赠图书近20万册、助学金700多万元,义务修理电器1.2万件,文艺演出5000余场,向相关方面提交调查报告10000余份。“三下乡”活动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还广泛传播了科学知识、先进理念。
看到美景受益终生
“‘三下乡’是一种磨练,是一场洗礼,是一次成长。”这是参加“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的共同感受。
杨怀保,来自陕西汉中的80后,在湘潭大学求学时开始参加“三下乡”活动。他告诉记者,低年级的时候,跟着学长们参加下乡活动。到了读研究生,自己组织团队、亲自策划“三下乡”。2008年,他策划了“大学生村官现状调研”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2009年8月,他成立国内首家敬老公益机构――孝基金,当月在岳阳县开展了长达半个月的“三下乡――怀保孝心行”主题活动。短短几年,孝行活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迄今,孝基金已经发展孝行志愿者逾3000名。杨怀保也先后荣获“首届中国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深情寄语学弟学妹:“真正的美景,都熨贴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在‘三下乡’的经历中,你一定能看到这样的美景并受益终生。”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生李培2009年参加“三下乡”,来到岳阳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和心理困境。活动结束后,他久久不能平静。返回学校,他发起成立了校级公益组织――“湖南财专义工站”,组织了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的“万封家书”公益活动。自此,他发动同学积极投身公益,2010年当选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1年又被选拔为农村选调生,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展拳脚。面对记者,李培表示,共青团组织的“‘三下乡’活动让我终生难忘,我觉得人生真正的价值不应该是追逐名利的浮华,而是要做些有价值有益于这个社会的事情。”
“三下乡”成为“常下乡”
近年来,团省委与各高校大胆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拓展“三下乡”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逐步改变了过去由校团委“一枝独揽”的管理模式,构建以党委领导,团委牵头,学校各部门、学生团体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层级,进一步夯实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中南大学每年投入社会实践专项经费100万元,在全国建立103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628个校外创业依托基地。2008年以来,“中南大学永兴党员博士科技服务团”持续助推永兴县循环经济发展,创造了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根据团中央安排,我省近年来有123名高校团干被选派到各县(市、区)团委挂职,团省委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开展基层需求调研。每年5月,各高校由各团队认领或申报项目,推行项目化运作,促使“三下乡”服务团队带着课题和项目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各高校还把“三下乡”活动与教学、社会实践、学习、就业4个方面有机衔接起来,使“三下乡”社会实践基地变成了学生的实训基地、教育基地、就业基地,对学生进行实践前的普及培训、实践中的专业指导、实践后的成果孵化,短期服务由此变成长期服务,“三下乡”活动产生“常下乡”机制。
长沙理工大学环保志愿者协会十几年来致力于湿地保护,他们选取我省18项重要湿地之一――望城区作为活动基地,开展湿地宣传调研、宣传湿地保护知识、调查团头湖湿地现状、协助政府部门开展湿地恢复、绘制“团头湖原生态绿地图”等等。2010年9月,上海世博会国际综合馆将他们精心绘制的“团头湖原生态绿地图”展出一周,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中国湿地的魅力。
如今,我省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涨。据团省委书记陈雪楚介绍,全省参加实践活动的学生已从最初的每年3万人增加到了现在的10余万人,形成了科技支农、教育帮扶、政策宣讲等8大类服务团队。学生们通过“三下乡”活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加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学习紧迫感,受益匪浅。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