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如果我们能站在这一高度认识志愿服务的意义,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以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在体认人生、体认社会的同时,不断将志愿精神发扬光大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项目于6月5日正式启动,预计招收10万名志愿者参与迎奥运、奥运赛会、残奥会赛会以及奥组委前期的志愿服务。《中国青年报》6月7日的一则报道用了这样的标题:“借北京奥运颠覆中国人的志愿观”,其中“颠覆”二字格外引人注目。报道探讨了如何建立一支有质有量的志愿者队伍的问题,认为这“不仅关系到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改变中国传统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社会观念的意义可能更为重大”。
尽管在我们周围,如在救灾赈灾场合、重大公共活动、贫困地区的支教以及环保行动中,志愿者的身影已不时出现,但是,不少人实际上对志愿服务仍缺乏必要的认识,如认为志愿服务就是无私奉献,就是“学雷锋、做好事”。可以说,志愿服务自落户中国之始,即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差异,面临着如何与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融合、对接的问题。
国际社会认同的志愿服务,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技能、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
志愿服务不同于单纯的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它同时强调服务本身于志愿者的积极意义,如积累人生经验的机遇等等,而这往往被我们所忽视。“成为奥运会的志愿者将丰富自己的人生,这是一生只有一次的难得经历。”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话颇有深意。据悉,在欧洲,雇主往往更喜欢招收有志愿者经历的年轻人,“因为这些年轻人更有爱心,更有社会责任感,而且他们在社交能力上也更有优势。”因此说,有机会做一名北京奥运的志愿者,至少将有助于培养志愿者的责任意识、自信意识、学习意识、开放意识、协作意识、帮扶弱势群体意识等。
志愿服务拒绝任何功利性,但这种功利性不是简单的“要不要报酬”的问题。正如有关人士提醒,不排除一些人做奥运会志愿者是怀有个人目的的,如想看比赛、想见政要、想要明星签名等,这样的动机无疑会干扰一个志愿者尽职尽责的服务。
不计报酬是志愿服务的基点,但志愿者的服务又应该得到必要的尊重。据近日《信息时报》报道,在志愿服务开展较早的广东,两成志愿者受过精神伤害,如被侮辱,被讥讽为“出风头、爱表现、捞名誉”,被当成廉价劳动力随意支配和使唤。无疑,距离“志愿者活动正在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理想目标,我们的志愿服务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
志愿服务强调自愿、自发、自主原则,那种动辄借助行政手段的做法与志愿服务的精髓是背道而驰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来自先行者的切身感受与体认给了我们信心———“有一种生活,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你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你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是参加扶贫支教的青年志愿者冯艾在服务日记中写下的一段话,也是被媒体广泛引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最本土化的对志愿精神的诠释。
“奥运会志愿者活动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体育的事、奥运会的事,更应是全社会的福祉,这是志愿主义与中国主流文化融合的契机。”如果我们能站在这一高度认识志愿服务的意义,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行列,以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在体认人生、体认社会的同时,不断将志愿精神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eedu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