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成长为世界公益新力量
新华网广州5月3日电(记者 赖少芬 胡龙江)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34岁的广州青年张浩没有像很多朋友一样外出旅游,而是忙着为前往非洲塞舌尔做各种准备工作。作为2012年中国援助塞舌尔的志愿者候选人之一,张浩认为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援助塞舌尔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的项目之一。今年,受团中央、商务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委托,广州招募18名志愿者赴塞舌尔开展为期1年的志愿服务,其中包括14名医生,1名建筑工程预算员,1名汉语教师,2名音乐教师。
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妇产科医生的张浩已经有11年的工作经历。他说:“塞舌尔的医疗条件相对比较落后,我希望去病人最需要我的地方,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解除病痛。”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青年像张浩一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公益理念在中国日渐深入人心。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积极参与世界公益事业的中国青年群体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2002年,团中央招募选派5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到老挝开展服务,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海外服务的序幕。从那以后,从全国各地选拔的青年志愿者远赴缅甸、泰国、津巴布韦等国家,开展语言教学、医疗卫生、计算机培训等志愿服务,成为世界公益的一支重要力量。
从2005年至今,国家汉办累计向117个国家和地区派出17000多名汉语教师和志愿者,工作在327所孔子学院和370多个中学孔子课堂。
目前,全国各级团组织、青年志愿者组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超过3124万人。
广州首批援塞志愿服务队队长林道轩2007年赴塞舌尔服务。在塞舌尔一年的服务中,林道轩在当地维多利亚医院开展手术500多台次,处理急诊外伤病人1200多人次,平均每天医治外科病人40多人次,成为当地居民念念不忘的中国医生。
共青团广东省委副书记池志雄说,广东自2007年承办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塞舌尔项目以来,共派出四批50名志愿者赴塞舌尔开展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竞技体育、农业科技、通讯技术、应急救援等方面的服务。志愿者们在各自岗位上的出色表现,增进了与当地人民之间的友谊,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对于中国不断发展的志愿者服务,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执行协调员弗拉维娅·潘谢里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说,中国向海外派出了大批志愿者,他们是和平与理解的使者,对巩固人文、社会和经济纽带起到了促进作用。
潘谢里说,志愿者服务在中国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自2008年大批志愿者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和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以来,志愿者服务的成功经验使其在中国社会得到了更大的认可,唤起了更多民众志愿服务的意识。
除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海外服务,近年来不断壮大的中国志愿者队伍正成为各种国际大型赛事和环保活动不可缺少的力量。
中国国际青年交流中心副主任洪贵梅介绍说,为了提高更多青少年的环保意识,青年中心已经组织了三次国际青少年环境论坛,并且请到著名歌手举行环保公益演唱会,以青少年喜欢的形式引导他们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据统计,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共有170万名志愿者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开展志愿服务;上海世博会期间,有8万名园区志愿者、10万名城市志愿者和200余万名社会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有59万名志愿者投身其中,他们分布在600个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各交通路口、景区、商场等,构成了亚运会史上最庞大的志愿者队伍。
“对我来说,这段难忘的志愿服务经历是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后亚运时代,我会跟我的伙伴们继续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以此作为一种回馈社会的方式。”在亚运会、亚残运会期间担任主新闻中心志愿者的钟雪虹说。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