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牙河变清的故事
子牙河水系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包括滹沱河、滏阳河、冶河、牛尾河、石津渠、子牙新河等7条主要河流,是河北省七大水系中覆盖范围最大的水系,流域覆盖石家庄、邯郸、邢台、衡水、沧州等5市48个县(市),域内人口2000多万。
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特别是受到资源性缺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子牙河水系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子牙河水系沿河两岸的土壤、地下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对农村饮用水和农副产品造成了一定危害。
为解决子牙河水系日益严重的污染问题,河北省政府从2008年3月起实施了明确地方政府责任、遏制“上游污染下游”的生态补偿制度。从2008年4月到2009年3月底,河北省从子牙河水系5个城市中共扣缴生态补偿金1430万元。经环保部门监测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子牙河水系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42.8%,氨氮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3.7%,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
“子牙河水系生态补偿金扣缴政策的实施,强化了政府的治污责任,有效地遏制了上游向下游排污,这种做法为全省范围内治理水环境污染探索了路子,提供了经验。”河北省环保厅厅长姬振海说,为了借鉴并推广子牙河流域的经验做法,2009年4月,河北省决定在全省七大水系全流域推广扣缴生态补偿金政策。河北省各级环保部门将负责对全省七大水系56条河流、201个断面进行考核。这一举措在全国属于首创,并得到了环境保护部的肯定,并被确定为全国省级全流域生态补偿的唯一试点。
老百姓喝上久违的干净水
今年4月,安平县北张庄村300米深的水井打成了,乡亲们终于喝上了甘甜、清冽的井水,再也不用为喝受到污染的水生病而犯愁了。
2009年4月30日,对于河北省安平县北张庄村的村民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一口300米深的水井在北张庄村竣工了,乡亲们又喝上了甘甜的井水,再也不用为喝受到污染的水生病而犯愁了。
在滹沱河边生活了60多年的张建礼是北张庄村的村支部书记,在他的记忆里,滹沱河曾是河内有鱼虾、沿河有水鸟的一条大河。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两岸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滹沱河,河水就开始逐渐变黑、变臭。
北张庄村在滹沱河南岸,由于当地多是沙质地,黑色的滹沱河水长年累月往地下渗,使得北张庄村的井水严重污染。张建礼告诉记者,由于受到污染,他们吃了污染的水就拉肚子,村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得随身带着药。
要解决吃水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眼深水井,但问题又随之而来。
北张庄村有800多口人,1000多亩地,在安平县只能算是一个小村庄。打一眼深水井,少说也要5万~6万元钱,而村里又没有什么创收的副业,根本就没有富裕的资金。从1999年当上村支书开始,10年来,张建礼一直在为滹沱河污染和村里打井的事奔波。
由于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打井的事一拖就是好几年。直到2008年10月,安平县环保局到村里对河水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表示将给北张庄村提供打深水井的资金,打井的事情突然间有了转机。
就在这同时,张建礼还发现滹沱河里的水也不像前几年那么臭、那么黑了。老支书叫来了乡亲们,大家都为滹沱河的变化而欣喜。
今年4月,北张庄村300米深的水井打成了,甘甜、清冽的井水流进了家家户户,村民们终于喝上了期盼多年的干净水。
生态补偿措施有效遏制水质恶化
生态补偿金扣缴政策的实施,强化了政府责任,有效地遏制了上游向下游排污,子牙河污染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
其实,张建礼还不太清楚,随着这两年滹沱河水质的逐渐好转,和滹沱河边北张庄村一样,子牙河水系48个县2000多万人口,正在使用一项“流域生态补偿金”打深水井,来解决因井水遭受污染带来的饮水难题。
为改善子牙河水系水环境质量,2008年3月,河北省政府决定在子牙河水系的主要河流实行跨市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目标考核,对超标排污的设区市试行生态补偿金扣缴政策。并由省财政部门每月按照考核断面水质超标倍数和扣缴数额,直接从设区市财政扣缴,作为子牙河流域水污染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水污染综合整治的减排工程。
河北省规定,把河流考核断面的水质改善情况作为对当地政府环保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对各市污染物总量削减指标完成情况、重点治污工程实施情况、重点河流跨界断面水质改善情况等进行考核,对完不成任务的市、县领导实施“一票否决”。
为此,河北省政府专门出台了通知,把子牙河、磁河等14个主要河流跨市断面列入跨市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目标考核范围,并要求跨市界出境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不得高于200mg/L。
同时,根据河流入境水质达标情况,河北省规定了相应的扣缴生态补偿金标准。当河流入境水质达标(或无入境水流)时,所考核市跨市出境断面的水质化学需氧量浓度监测结果超标0.5倍以下,每次扣缴10万元;超标0.5倍以上至1.0倍以下,每次扣缴50万元;超标1.0倍以上至2.0倍以下,每次扣缴100万元;超标2.0倍以上,每次扣缴150万元。
当河流入境水质超标,而所考核市跨市出境断面水质化学需氧量浓度继续增加时,生态补偿金扣缴标准还要再增加1倍。省政府还要求,在同一个设区市范围内,要对所有超标断面累计扣缴。
河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监测,每月监测一次,每季度汇总一次。省环保厅负责计算每月和季度扣款资金总额,以省环保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向有关市发出扣缴通知,并抄送省财政厅执行扣缴。
为有效地使用好生态补偿金,河北省还制定了相应的办法。
河北省环保厅副厅长杨智明告诉记者,从2008年4月~2009年3月底,河北省从子牙河水系5个城市中共扣缴生态补偿金1430万元,这些资金将专项用于解决河水污染造成下游经济损失应给予补偿的项目、打深水井保障群众饮水安全项目以及水污染综合整治的减排工程。
保定的安国市和衡水的安平县,首先获得拨付资金231万元和210万元,并已专项用于打深水井。其中安平县用这部分资金要打12眼深井,建两个水站,实现联村供水,能解决4个乡镇25个村的饮水困难。
“生态补偿金扣缴政策的实施,强化了政府的责任,有效地遏制了上游向下游排污,子牙河污染程度总体呈下降趋势。”杨智明说,2008年,子牙河水系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42.8%,氨氮平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3.7%,达到多年来最好水平。
省市县乡责任逐级放大
目标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子牙河流域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沧州各级官员人人头上有“紧箍咒”,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被挤压得没有存在的空间。
过去发现污染环保部门就去追查污染源,可是追来追去也不一定能追到污染企业。新制度用各市跨界断面水质检测指标说话,如果水质不达标,就被通报并从地方财政扣钱,地方政府是“丢人丢钱”,现在各地更加重视污染治理了。
据记者了解,河北省子牙河生态补偿制度实施后,流域内各市比照省里也先后出台了生态补偿制度,加强了对市辖区内各县市跨界断面的监测、处罚和奖励力度,比省里的规定更严。
作为子牙河上游的大型工业城市,石家庄在5个流经城市中考核断面最多,在生态补偿制度实施的第一个月,被扣缴了360万元生态补偿金,成为被扣罚最多的一个城市。
面对严峻形势,石家庄市实行了更加严厉的措施。“省里监测各市断面,我们就监测各县断面。对监测不合格的县市,我们不但扣款通报,还挂‘红牌’、‘黄牌’。挂了‘红牌’的县,主管副县长停职,挂了‘黄牌’的,对主管副县市长进行效能告诫,如果两个月不能达标,就变成了‘红牌’。”石家庄市环保局副局长岳存义告诉记者。
因为境内主要河流化学需氧量浓度超标,石家庄市先后对无极、栾城等4县亮出了黄牌,对深泽县亮出了红牌。红牌“管制”期间,县里的环保工作由常务副县长负责,分管环保的副县长被要求停下环保以外的所有工作,协助常务副县长做好环保,这种局面必须持续到化学需氧量的浓度降低到200mg/L国家许可的标准。
“过去是签订污染治理责任状,年底进行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达标、不达标几种,对政府和干部个人的影响不是很大。现在不同了,如果完不成污染治理任务,县里不仅要花巨资为污染‘埋单’,主管领导还有可能丢掉‘官帽’,干部们从来没有感受到如此巨大的压力。”深泽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国芳说。
压力最终转化为了动力。石家庄市被扣缴的生态补偿金自此逐月下降,去年4月~8月期间,被扣缴额度分别是360万元、120万元、70万元、10万元、10万元。到了9月,石家庄市的5个出境断面全部达标,没有被扣缴生态补偿金。
衡水市参照省里的做法,制定了滏阳河跨县(市、区)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制度。在滏阳河沿线各县(市、区)界、路北开发区、冀衡工业园区确定了14个考核点,对出县(市、区)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高于入境口的,由市财政从有关县(市、区)财政中直接扣缴生态补偿金,并规定年底前仍不能实现河流水质改善目标的地区将被“区域限批”。
邢台市为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环境监管,在66家国控、省控重点企业实施环境五星级信用管理制度,把企业环境行为划分为绿色(很好)、蓝色(好)、黄色(一般)、红色(差)、黑色(极差)五级。综合评定结果向社会公开,并纳入银行征信系统。
目标层层分解,责任逐级落实,子牙河流域邯郸、邢台、石家庄、衡水、沧州各级官员人人头上有“紧箍咒”,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被挤压得没有存在的空间。大大小小的企业老板也认清了形势,治污设备满负荷运转,做到污水达标排放。
“子牙河生态补偿制度,让各市长、县长、乡长对污染治理高度关注,对环保部门执法大力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了。”杨智明说。
治污长效机制逐步确立
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动下,流域内的各市、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仅在2008年,河北省就建成了52座污水处理厂,而在2007年以前全省仅有污水处理厂50座。
子牙河水系长期污染严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污染河渠。同时,部分地区制革、造纸、电镀、化工、制药等重污染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水超标排放和偷排偷放情况。
为防止污染反弹,子牙河水系各市、县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在了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严控升级水污染企业上。
石家庄市投资4600万元对桥西污水处理厂进行设备更新,恢复了日处理16万吨污水的设计能力。
邯郸市东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成投运,设计日处理能力将从37万吨增加到47万吨,邯郸市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能达到80%。
日处理能力两万吨的深泽县污水处理厂通过了专家验收并投入运行,日处理两万吨的二期工程也在争取立项。
藁城市是一个拥有化工、造纸等企业的工业县,实施生态补偿制度以来,他们封堵了所有企业的沿河排污口,全市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必须全部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藁城市水处理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新平说:“现在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化学需氧量浓度均在100以下。”
“让污水处理厂运行好,需要建立新的管理机制。”杨智明说,单凭征收污水处理费难以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满负荷运行,国内有很多花大钱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往往因财政投入运营费用不足不能满负荷运行。
辛集市对污水处理厂实行企业化运营,改变原来财政定额拨付运行费用的管理体制,按化学需氧量削减量每月结算后拨付经费。人没有变,设施还是那些设施,不仅保证了达标排放,处理量也比过去有了增长。
邢台市在污水处理厂企业化运营上进行了更广泛的探索。将原来互不隶属的市供水总公司、朱庄供水有限公司、市污水处理厂等市区涉水企事业单位招至麾下,形成了集引、供、排于一身的国有独资公司。
石家庄市引进先进管理模式,让清华同方、新加坡凯发、首创机关等公司介入桥西、高新区等14座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
安平县设立了“环保派出所”,由两名正式警察和两名协勤人员着装出勤,协助环保人员执法,这一招对于规范“安平丝网”这样小规模、大群体式企业的污水处理行为收到了实效。
企业偷排、偷放,一直是让环保部门头痛的难题,为控制小制革、小电镀、小化工、小造纸、小漂洗等“十五小”企业偷排偷放,各地想出了不少好办法。
深泽县在排污企业多、监管难度大的乡镇成立了环保所,在全县重点排污企业全部派驻了驻厂环保监督员,24小时监督企业依法达标排放,监督员不定期轮岗,防止和企业混熟影响监管。
在生态补偿机制的推动下,流域内的各市、县、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建设速度明显加快,仅在2008年河北省就建成了52座污水处理厂,而在2007年以前全省仅有污水处理厂50座。子牙河水系的主要污染物含量比上年有大幅下降,在一些河段,人们已经看到了多年不见的小鱼小虾,甚至野鸭、水鸟也重新回到子牙河栖息。
生态补偿在全流域实施并法制化
在被环境保护部确定为全国省级全流域生态补偿的唯一试点后,河北省又出台了《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将生态补偿制度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进行了明确。
“鉴于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对改善子牙河的明显作用,河北省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生态补偿制度。”杨智明说,同时进一步提高出入境断面水质的考核标准,即由去年的化学需氧量浓度200mg/L降到170mg/L。
2009年4月,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行跨界断面水质目标责任考核的通知》。河北省决定对子牙河、北三河、大清河、黑龙港运东、滦河及冀东沿海、永定河、漳卫南运河等七大水系的56条河流、201个横断面进行考核。这是河北省在全国的率先之举,环境保护部目前确定河北省为全国省级全流域生态补偿的唯一试点。
生态补偿在全流域实施1个月之后,也就是截止到2009年5月底,来自河北省环保厅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省境内主要河流好于Ⅲ类的断面比例同比增加了8.9个百分点;Ⅴ类和劣Ⅴ类比例下降了7.6个百分点,子牙河水系主要污染物氨氮浓度下降了25.4%,化学需氧量下降42.2%。
河北省刚刚出台的《河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又将生态补偿制度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进行了明确,使生态补偿制度法制化。
生态补偿管理的核心在于成本核算,体现的是“谁排污、谁出钱,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出于这样的目的,河北省还决定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将化学需氧量排污费由每公斤0.7元逐步提高到每公斤1.4元,并要求所有市、县开征城市污水处理费,经济利益的杠杆使企业侥幸获利的美梦破灭。
同时,河北省还为实施生态补偿管理定下“大盘”:到2010年底,子牙河流域企业实现稳定达标排放,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在全省县级以上城市、县城都建成污水处理厂且达产达标运行。各主要河流跨市(县)界断面水质明显改善,基本达到全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中确定的目标。
原本墨黑污浊的河流正在逐渐还清,生态补偿制度在全省范围内的推广,让人们相信河北省水环境的整体改善不在遥不可及。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