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设施"保水"显著 内蒙古粮食生产初步摆脱缺水"短板"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25日电(记者于文静、丁铭)作为农牧业大省份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水资源短缺一直是粮食生产的“短板”,记者近日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在内蒙古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全区初步建成了蓄、引、提工程相补充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区粮食生产的“后顾之忧”。
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农牧水利处处长康跃介绍,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大多采取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大水漫灌现象普遍,水资源浪费严重,给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对此,水利部门近年来狠抓各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滴灌等高效实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极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122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479万亩,近3/8的耕地具备了有效灌溉能力,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现在,占全区耕地面积38%的水浇地,生产了65%以上的粮食和80%以上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康跃表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使内蒙古农业生产逐渐克服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影响,具备了每年生产粮食达到350亿斤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在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粮食产量占自治区30%以上的通辽市,记者了解到,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使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灌水质量得到改善,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据测算,采用节水设施后,粮食作物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水分生产率由0.6公斤提高到1.4至1.6公斤,水资源利用效率大为提高。
节水设施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增产带来的增收。在通辽市开鲁县道德镇,2007年,膜下滴灌种植的红干椒亩产达到700斤,全部为优质椒,每亩收入达到3000多元,比采用传统种植模式增收1000多元。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