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内蒙古 >> 正文

节水设施"保水"显著 内蒙古粮食生产初步摆脱缺水"短板"

Eedu.org.cn 作者:于文静 丁铭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9-25

    新华网呼和浩特9月25日电(记者于文静、丁铭)作为农牧业大省份的内蒙古自治区,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水资源短缺一直是粮食生产的“短板”,记者近日随“节水中国行”采访团在内蒙古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全区初步建成了蓄、引、提工程相补充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体系,有效地解决了干旱地区粮食生产的“后顾之忧”。

    据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农牧水利处处长康跃介绍,长期以来,当地农民大多采取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大水漫灌现象普遍,水资源浪费严重,给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对此,水利部门近年来狠抓各类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大力推广管灌、喷灌、微滴灌等高效实用节水灌溉技术和设备,极大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区共发展有效灌溉面积4122万亩,其中节水灌溉面积2479万亩,近3/8的耕地具备了有效灌溉能力,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现在,占全区耕地面积38%的水浇地,生产了65%以上的粮食和80%以上的油料和经济作物。”康跃表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使内蒙古农业生产逐渐克服干旱少雨、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影响,具备了每年生产粮食达到350亿斤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基础。

    在素有“内蒙古粮仓”之称、粮食产量占自治区30%以上的通辽市,记者了解到,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使灌溉保证率大大提高,灌水质量得到改善,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据测算,采用节水设施后,粮食作物平均每亩增产100公斤,水分生产率由0.6公斤提高到1.4至1.6公斤,水资源利用效率大为提高。

    节水设施也让农民切实感受到增产带来的增收。在通辽市开鲁县道德镇,2007年,膜下滴灌种植的红干椒亩产达到700斤,全部为优质椒,每亩收入达到3000多元,比采用传统种植模式增收1000多元。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