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北 >> 内蒙古 >> 正文

三大沙漠成握手之势 阿拉善生态综治需加大投入

Eedu.org.cn 作者:马东红 谭光电    资讯来源:中国产经新闻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3-9

  关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提案和议案分别被农工党中央和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提交到全国“两会”。此前,有关该工程的具体实施规划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在等待审批中。议案和提案均建议国家将该工程项目列入2009年国务院确定的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重点项目中以及作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沙产业的示范工程,给予重点扶持。

  本报记者 马东红 谭光电报道

  关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提案和议案分别被农工党中央和全国政协常委、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提交到全国“两会”。

  而此前,有关该工程的具体实施规划已经报到国家发改委,在等待审批中。

  该工程主要是针对阿拉善地区生态“整体有所好转而局部恶化”的现状提出的综合治理规划。其指导思想就是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

  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郝诚之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2008年10月在北京通过的《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正是在继续实践着钱老如何让沙漠变害为宝,既要让生态得到恢复,又能让农牧民因此而富起来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产物。

  记者注意到,在那次论证会上,集中了李文华、冯宗炜等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和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刘恕等一批我国科技界生态学方面的领军人物。

  公开消息证实,2月13日,由中央电视台和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共同策划拍摄的《沙变》系列专题片也在内蒙古召开了前期研讨座谈会。

  阿拉善,这个10多年前就曾被媒体集中关注过,被认为是生态环境状况最糟糕的地方也许会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阿拉善生态逐步恢复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主要是指内蒙古阿拉善盟、乌海市和巴彦淖尔市境内的沙漠化土地的生态综合治理。我国八大沙漠中的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分布在这一区域内,三大沙漠总面积为10.18万平方公里,统称为阿拉善沙漠。据专家测算,阿拉善地区的生态功能影响辐射范围超过200万平方公里,涉及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八个省市自治区。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极有可能变成第二个罗布泊的甘肃民勤,就被其中的两大沙漠包围着。

  生于阿拉善,曾在阿拉善地区工作生活了近50年,担任过中共阿拉善盟盟委书记,现任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的任英超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阿拉善盟27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是20万,历史上曾经有过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400公里,总面积800万亩的梭梭林。但由于过度放牧及砍伐,沙漠化现象逐渐加重。从1993年开始,盟里就感觉到了生态问题的日益严峻,认为当时的以牧为主、百里调草的路子难以继续。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他回忆说,1995年前后,媒体集中发表了有关阿拉善生态恶化的文章至少有100多篇,有时候一天他要接待两三批前来采访阿拉善生态问题的记者。

  阿拉善地区严重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中央政府的高度关注。

  从1995年开始,黄河水首次供给阿拉善地区。此后,又相继实施了腾格里沙漠的锁边、退耕还草等7大工程,将2000多名群众及16万头牲畜从草原及贺兰山原始次生林区域中移出。

  阿拉善盟林业治沙局的《工作汇报》材料中显示,2001年以来,盟里共争取到国家林业投资65812万元,其中仅“十一五”期间的三年里就争取了37350.6万元。从2005年开始,阿拉善盟的林业投入每年都超过1亿元。

  任英超告诉记者,仅贺兰山的生态保护就大约花了1个多亿。当然,巨额的投资也换来了生态的逐步恢复,腾格里沙漠3公里宽、200公里长的绿色屏障已经形成。去年他回到阿拉善,当地农牧民反映说现在的野羊太多了,据估计约有三四万只。

  《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沙漠生态环境现状与流沙危害分析》中也表明,2000年以来,乌兰布和沙区先后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县、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及日本海外协力贷款造林等一系列重点生态建设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面积113.4万亩,其中人工造林53.8万亩,飞播造林42万亩,封沙育林16.6万亩,共完成投资6985万元。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基本建起了一条长161.36公里,宽500~100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有效地遏制了流沙对河套灌区及黄河等周边地区的直接危害,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三大沙漠握手

  阿拉善生态局部恶化

  尽管阿拉善生态整体好转,但局部却在恶化。

  据近期观测,乌兰布和沙漠每年以5~7米的速度东移,直接威胁河套平原的农业生产,毁坏多种生活设施和建设工程。由于乌兰布和沙漠紧邻黄河,在西北风吹扬下,沙粒直接倾泻于黄河,使泥沙量急剧增多。据统计,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输沙量近亿吨,并使磴口段黄河干流河床高出地面2米,部分河床已高出河套平原地面10米左右,已形成名副其实的地上悬河。有引发洪水的威胁,同时造成其下游主流摆动,引起河岸崩塌,冲毁农田和林地,每年护岸工程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毗邻的总干渠约有25公里地段面临流沙的侵袭,仅大型干、支渠每年需消除积沙30万~40万立方米。

  另据统计,每年沙漠化土地因风蚀损失的有机质氮、磷总数就达5590吨,相当于18635吨各类化学肥料。由于营养元素的损失,造成地力普遍下降,受沙漠化严重影响的农作物产量普遍下降75%~80%,产草量下降30%~40%。

  沙漠化发展还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许多动、植物在乌兰布和沙漠迅速消失或其分布面积、种群数量锐减,一些啮齿类动物的天敌,如狐狸、狼、秃鹫、鹰在近几十年内就迅速减少或基本灭绝。而一些有害鼠类、昆虫等危害大面积发生。原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种因丧失生存条件,开始衰退和死亡,如沙冬青、绵刺、沙地柏、黄刺梅,现在只有少量局部残存。相反一些有毒植物如牛心卜子和一些食口性差的灌木如油蒿,则成了优势种。

  流沙前移还严重阻碍了交通事业的发展,致使黄河西岸的110国道和包兰铁路被迫绕道河东,两次横跨黄河,花费巨额投资。即使是目前,公路和铁路仍然受到流沙的威胁。沙化土地在风力作用下,使沙丘前移而阻碍交通的事故屡有发生。在巴彦淖尔市境内流沙危害铁路地段全长47.5公里,其中一级沙害地段9.45公里,二级地段15.9公里,三级地段22.15公里。直接危害京藏高速公路的流沙长达25公里。因沙漠东移每年埋压乌兰布和东部沙漠边缘相接壤的农田近千亩。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近几年来阿盟沙漠化每年以150万亩的速度扩展蔓延,致使阿拉善地区的三大沙漠已有6处连接在一起。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的赵凤鸣曾在阿拉善地区工作过,他在《创新管理机制,科学治理生态——对中国最大沙尘源地阿拉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根据阿盟环保局、内蒙古航空遥感测绘院分析卫星遥感数据并开展两次实地调查,发现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在雅布赖山两端“握手”,腾格里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及北部其他沙漠在吉兰太附近交汇,已经发出了几大沙漠连片的信号。全盟“握手”沙漠面积每年扩大7.5万~9万亩。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三大沙漠“握手”及东侵危害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指出,至2006年,阿拉善地区沙漠握手面积达5920平方公里,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威胁农牧民的生存条件,不仅造成甘肃省民勤县生态问题,还严重威胁着东风航天城基地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安全,影响着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三大商品粮基地和西北、华北生态安全。

  任英超说,这三大沙漠如果连成一片,治理难度必将加大。

  实施综合治理工程

  遏制三大沙漠“握手”东侵

  沙漠“握手”的治理主要是建立封禁保护区压制沙源头,筑沙墙堵“决口”阻挡流沙穿过,人工植被和飞播

  2007年3月,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原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夏日就向全国“两会”提交了《关于组织综合防治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东风航天城周边三大沙漠“握手”及其东侵危害的紧急建议》提案。

  2008年10月,在由夏日担任会长的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的努力下,《<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北京通过了专家论证,项目总投资将达32.22亿元。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该报告中获悉,拟将实施的该工程分为乌兰布和沙漠“吞黄”治理、阿拉善地区三大沙漠“握手”治理、额济纳(卫星城)国防绿色屏障、阿拉善800公里梭梭林带保护与建设、阿拉善地区沙产业化等5大工程。项目实施后,其沙漠化土地的治理与沙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开发有机结合,将对区内外其他地区沙漠化的治理和沙产业的发展起到较强的示范作用。同时,项目能够增加有效国土面积。在实施中,将封禁保护区内的农牧民迁移到不同的功能区,建立种植园和养殖场,发展生态产品加工业,既改善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增加沙区人民的就业机会,又改善沙区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

  根据这个报告,先期进行的将是乌兰布和沙漠“吞黄”和阿拉善地区三大沙漠“握手”治理以及阿拉善地区沙产业化工程。

  乌兰布和沙漠“吞黄”治理项目位于黄河与阿拉善盟阿左旗、乌海市、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治理区域为黄河与乌兰布和沙漠相接全长183公里,项目一期治理宽度,沿黄河边向沙漠纵深5公里区域内。共需治理面积为135万亩,二期治理面积为137万亩。

  三大沙漠“握手”治理在该报告中的提法是“五个沙漠”“握手”。郝诚之告诉记者,这是由于该区域内的亚玛雷克沙漠和本巴台沙漠虽然已经形成沙漠化,但目前尚未得到国家层面的承认。

  沙漠“握手”的治理主要是建立封禁保护区压制沙源头,筑沙墙堵“决口”阻挡流沙穿过,人工植被和飞播,以遏制沙漠流动,斩断流沙去路,达到对阿拉善地区生态有效综合治理的目的。通过种植抗逆性的多种沙生植物,发展沙草产业提供包括药材等各种原料,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带领农牧民致富。

  该报告认为,上述拟先期实施的两大治理工程项目,可减少沙漠化土地面积21200平方公里;治理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其中采用人工植被技术治理区的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治理区域内黄河流域的泥沙输入量减少90%;巴丹吉林沙漠恢复到70年代以前的面积和位置;乌海市将不再受风沙的危害;华北、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将相应减弱。同时,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改善生态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资源,带动种植业、养殖业、奶业、药材加工业、生物能源产业的更大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沙草产业化:既要绿起来

  还要让农牧民富起来

  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

  该可研报告的专家论证意见指出,“该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政府主导,公益事业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有效改善生态条件,增加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提供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公益事业与市场机制、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两个结合是该报告中关于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显著特点。

  郝诚之说,过去的沙漠治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营建防风林带,实践证明是有其弊端的。沙漠地区的最大特点就是降雨量极少,阿拉善地区年降雨量在50毫米以下,而高大的乔木对水分的需求极大,因此沙漠上大量栽植乔木既耗费宝贵的水资源,也不利于乔木的顺利生长,同时也影响着区域内生物的多样性。乔灌草相结合的沙漠治理模式才是正确的选择。

  陈瑞清,内蒙古自治区原人大副主任,现任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名誉会长。他在《抓住扩大内需的新机遇,全力推进<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一文中对该报告评价指出,“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生态沙化环境要依法治理、科学治理、综合治理,坚持保护优先,把发展‘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知识密集型沙产业、草产业作为实现‘三效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重要抓手,与解决‘三农’、‘三牧’问题也息息相关,是单一的治沙工程、单一的防护林工程、单一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单一的退牧还草工程所无法替代的。”

  该文进一步指出,“生态建设的保障是水利,建议该工程围绕‘找水、蓄水、节水、用水’四个环节搞好水利建设,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开发人工增雨。在干旱少雨的沙化地区,生态建设大部分地区以自然恢复为主,实施禁牧、休牧和转移发展战略,转移牧民及牲畜,在适宜地区发展沙产业草产业,牲畜实行圈养、轮牧。坚持以灌草为主,灌草乔结合,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乔则乔。生态建设不以绿色画句号,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荒漠增绿、生产发展、农牧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郝诚之说,沙产业草产业理论是钱学森在上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钱老曾经指出,“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一项尖端技术!”

  郝诚之认为,可研报告正体现了钱老关于沙产业草产业的理论思维。

  报告规划,项目实施后,将新增加紫花苜蓿、羊柴等优质牧草面积30万亩;甘草、梭梭(肉苁蓉)、苦豆子等中药材面积25万亩;沙柳、红柳等灌木面积100万亩;文冠果等能源林10万亩;钙果、果桑等经济林5万亩;其他防护林、景观林40万亩。可以带动下游的产业化工程项目,如文冠果和苁蓉的深加工、苦豆子的深加工以及生物质能源等,还可以柠果等树灌木建立木材纸原料生产基地。

  报告提示,规划的7个子项目中,40万亩人工种植和27万亩人工造林可以生产产品,有一定的财务收入,可作为项目的维护与持续发展的资金来源,不再需要国家的后续投入。

  该项目的实施单位内蒙古金沙纬地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是由广东金沙纬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投资设立,公司拥有目前国内外先进的防沙治沙新技术——人工植被技术和自主开发的多功能沙漠植被建造机,已经在甘肃、河北宣化黄羊滩及内蒙古鄂尔多斯[9.96 1.22%]市杭锦旗境内的库布其沙漠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据了解,目前,内蒙古金沙纬地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已经与英国的OEM公司、加拿大的ENERKEN公司、中东的阿曼、科威特等国家建立了沙产业项目合作开发关系:与OEM公司合资建立一个5万公顷的新能源产业基地;与ENERKEN公司合作从事生物乙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引进加方特有的“热化学方法将植物转变成纤维生物质燃料(乙醇)技术”,利用治沙种植的沙生植物生产乙醇。计划在今年利用现有资源建成第一条年产4万吨乙醇生产线,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建立生物乙醇生产工厂,到2020年,建成年产50万吨生物乙醇生产线。

  根据报告,第一期吞黄锁边治理工程中,有74万亩需要进行人工植被,用5年时间完成治理任务,平均每年的治理面积为14.8万亩,每年需要秸秆、城乡生活垃圾或牛羊粪便和其他材料103.6万吨。这些完全可以从当地及北京等周边地区解决。既可以为当地农牧民增加收入,又使垃圾实现了资源化再利用。

  政协委员建议

  该工程尽快启动实施

  议案中认为,目前正在实施的林业六大工程的主要内容一是造林,二是对现有天然林地的保护。但在这一区域内,由于干旱、严重缺水,造林是不现实的,而由于沙漠化的扩展,天然林已经消失殆尽,也就谈不上保护了。同时,林业六大工程是以行政区划为依据按计划拨款,解决的是面上的问题,而该项目是针对特定地区的特殊情况提出的解决办法。

  该议案还认为,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决不仅仅是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乌海市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事情,是涉及到内蒙古、宁夏、甘肃等8个省市自治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大事情,应当作为国家的重点工程来抓。

  议案和提案均建议国家将该工程项目列入2009年国务院确定的应对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重点项目中;建议将该项目作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发展沙产业的示范工程,给予重点扶持。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