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矿变林地沟壑成良田 天镇生态修复治理走出一条好路
天镇县逯家湾镇,是塞北大地上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镇,一段时间内,因为私挖滥采一度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如今,在县乡两级政府的严厉打击下,私挖滥采的毒瘤已被彻底清除,但是留下的一座座沙丘,一条条沟壑,该如何处理?2013年7月11日,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了该镇。一路走来,并没有见到想象中的沙丘如山、沟壑满地的乱象,见到的却是土地平整、林木苍翠的景象。一问当地人才知道,这都是该县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功劳。
“以前,一眼看过去都是坑坑洼洼、疙疙瘩瘩,最深的大坑有100多米。现在可不一样了,不但填平了沙坑,而且还把以前的荒坡荒山变成了耕地和林地,真叫一个好!”逯家湾镇上湾村村民逯利和这样对记者说。而在逯家湾镇夏家沟村,记者见到了村民李军。据他讲,原先在他家地头不足200米处就有一个大沙坑,沙土随风四散,大有侵蚀之势,老李日日担心,一是怕私挖滥采死灰复燃,二是怕采沙留下的沙坑没人理睬,是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自工程开工之日起,老李每天都要到工地上溜达溜达,遇到工地缺人手的时候,他会主动上前帮忙。“这宽拓拓的地,看着就叫人心里踏实。”老李指着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平整出来的耕地对记者说。
据了解,逯家湾镇生态修复治理项目区,规划面积1万亩,今年3月31日项目全面开工,现已完成治理面积6600亩,实现占补平衡造耕地、造林地2500余亩,修复平整土地4090亩。逯家湾镇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只是该县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的一部分,全县生态修复工程从北到南共划分六大片区,总面积40万亩,概算投资6.736亿元。该县依据生态修复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全县实际,本着“试点先行、示范引导、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原则,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已按照轻、重、缓、急,以丘陵地和荒山地为主,根据修复区地形特征、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土地现状,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景观及经济效益,采取多树种、多模式进行修复,最大程度发挥生态修复经济效益。(记者赵志成 通讯员安玉坤)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