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华东 >> 山东 >> 正文

让林业成为造福自然和人类的天然宝库

Eedu.org.cn 作者:程功    资讯来源:人民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9-20
  人民网菏泽9月20日电 (记者 程功)2011年9月18日到20日,菏泽久雨初晴,近日的牡丹花乡,蓝天白云、秋高气爽,丹桂飘香,一派丰收的景象,由国家林业局和山东省政府主办的第八届中国林产品交易会近期在这里拉开帷幕。国家林业局原副局长、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理事长李育材再次来到故乡菏泽,出席在这里召开的中国林交会,从2004年首届林交会到如今,除了两次因为公务未能亲自来,他已经是第6次出席菏泽林交会,“我心系菏泽只要我有时间,我就不会落下任一届林交会”,李育材充满感情的告诉记者。他关心情牵林交会,关心菏泽林业和林业产业化发展,“林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在成武和单县展区,李育材便仔细观看林业成果边谆谆教诲市县林业部门负责同志。

  今年62岁的李育材是山东单县人。早年毕业于单县一中,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1967年开始在单县徐寨公社李庄大队任职。1973年毕业于山东省菏泽地区农业专科学校,同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单县计委办事员、人事局副局长,李半庄公社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党委书记、县委常委。1984年任山东省成武县县委副书记、县长,1985年任山东省成武县县委书记。1988年1月任山东省林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1990年4月任林业厅厅长、党组书记。1993年6月调林业部任综合计划司司长,1993年12月任林业部党组成员,1995年4月任林业部副部长,1998年3月至2010年2月任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级)。2010年至今担任国家森林防火总指挥、中国林业经济学会理事长。他还是一位学者型官员,1997年9月至2002年1月,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环境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从事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博士后科研任务,博士后出站。期间出版专著两本:《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等,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

  在本次中国林交会开幕上,李育材动情的发表讲话说,菏泽具有得天独厚的林业资源优势,目前全市林地面积548万亩、农田林网1092万亩、农林间作480万亩、林木覆盖率33.2%,林木蓄积量2810万立方米,占到山东省的四分之一。“白天不见庄,夜晚不见光;平原有森林,林中有粮仓。”这是菏泽的真实写照。在应对气候变化、防止全球变暖方面,林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经科学家鉴定,树木每生长一立方米的木材,经过光合作用就可以放出氧气1.62吨,吸收二氧化碳1.83吨。同时,菏泽在培育资源、利用资源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菏泽通过基地建设内联农户、外联市场,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不断完善林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全面实施名牌战略,打造出了木质工艺品、杨木板材加工两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集资源培育、林木加工、林产品交易三位一体的林业产业化格局,已成为全国平原地区最大的林产品生产、加工、贸易和出口基地。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中国林产品交易会一定能够越办越好、越办越兴旺。 李育材在讲话中指出,今年林交会与往年不同,全球正在快速变暖,到2050年,地表温度将上升1.5到5摄氏度,如果不加控制继续发展下去,到2100年,海平面将上升1.4到2.2米。这样将为人类带来重大灾难,许多岛国将会被淹没。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而大力增加林业碳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林业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有力武器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未遇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世界各国都在寻求应对之策。而科学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大力增加林业碳汇,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林业研究资深人物,李育材一直关心这个问题,就增加林业碳汇以应对气候变化的这一话题,李育材有深刻的认识:

  “在全球范围内发生的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李育材认为,气候变化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既是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发展问题。

  科学研究证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由于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使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浓度大大增加,打破了地球在宇宙当中的吸热和散热的平衡状态,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过去的100年中,全球地表平均增温0.74摄氏度,预测未来100年全球地表温度可能会升高1.6至6.4摄氏度,这将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存带来诸多重大不利影响。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报告预测,从现在起到208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2到4摄氏度,有11亿到32亿人的饮用水可能遇到问题,2亿到6亿人将面临饥饿威胁,每年沿海地区2亿到7亿居民可能遭受洪涝灾害。报告得出结论:人类活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如果得不到缓解,气候变化将引发洪水、干旱和热浪等更多自然灾害。

  “积极采取措施减缓气候变暖趋势,不但需要重视‘减排’,也需要重视‘增汇’。”李育材解释,“增汇”就是增加碳汇。他说,人类增强对气候变暖的减缓能力,关键是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积累,其做法一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碳源),二是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碳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通过减少能耗、提高能效、使用清洁能源等来实现。这将对一个国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而增加对温室气体吸收,主要是通过森林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植物体和土壤中,在一定时期内起到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作用。

  因此,1992年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对“碳汇”这一概念的定义做出了比较明确的界定,指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这一定义也为各界广泛接受。

  李育材称,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这一人类共同的难题,国际社会在共同的利益和责任的驱动下,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李育材认为,“在发达国家缔约方是否有效履行有关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的问题上,还需要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推动,使这项事业能够顺利进展下去。”李育材向记者介绍,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遵循以下原则和立场:

  一是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积极参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国际活动;三是积极而又慎重地推动《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进程,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四是以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为基础,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积极的贡献。他特别强调,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

  他说,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森林植物体内和森林土壤中,这就是森林的碳汇功能。据估计,全球植被固碳总量约为4660亿吨碳(1吨碳相当于3.67吨二氧化碳),1米深范围内的土壤含碳量为20110亿吨碳,两者合计近25000亿吨碳。而大气中现有碳含量约为7600亿吨碳,约为陆地生态系统碳总量的30%。在各类植被类型中,森林的储碳量约占整个植被总储碳量的五分之四。因此,森林被公认为最有效的固碳方式。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再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与碳汇交易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李育材表示,根据《波恩政治协议》和《马拉喀什协定》,造林、再造林被同意作为第一承诺期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意味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抵消其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量,这是一个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林业的生态功能在经济上得到了全社会的承认,标志着林业的生态服务进入了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回报的时代的到来。

  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是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科学研究表明,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放出1.62吨氧气。这充分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造林就是固碳,绿化等同于减排。植树造林不仅能够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而且减排成本低,综合效益好。

  李育材认为,在减缓气候变化的各种努力中,林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这集中反映在增强碳吸收汇、保护碳贮存、碳替代三个方面。增强碳吸收汇的林业活动包括造林再造林、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建立农林复合系统、加强森林可持续管理以提高林地生产力等能够增加陆地植被和土壤碳贮量的措施。保护碳贮存是指保护现有森林生态系统中贮存的碳,减少其向大气中的排放。碳替代措施包括以耐用木质林产品替代能源密集型材料、生物能源、采伐剩余物的回收利用。

  林业在中国减缓气候变暖中功不可没

  “在减缓气候变暖的各种努力中,林业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李育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植树造林取得了巨大成绩,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0.54亿公顷,蓄积量15.05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2005年的18.21%。《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通过减少毁林少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

  除植树造林以外,中国还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与保护政策,进一步增强了林业作为温室气体吸收汇的能力。与此同时,中国城市绿化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5年中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6万公顷,绿化覆盖率为3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7.9平方米,这部分绿地对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森林固碳不仅成本低,并且还具有多种生态效益和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就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而言,温室气体工业减排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技术进步,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治标”和“节流”,而加强以林业为主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作为生物措施对减排的“开源”作用显得更为重要,也更具长远和治本的意义。

  因此,我们既要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又要建设优美的生态系统,就必须把工业减排和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重,实行标本兼治,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生态与环境的稳定和良性循环,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此他提出——

  首先,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暖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的各种影响。对林业而言,不仅涉及森林的培育,而且涉及到国家林业发展战略,更要妥善应对。

  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全社会参与林业碳汇。通过各种渠道,开展宣传和林业碳汇知识的普及。鼓励和支持全社会积极参与植树造林,多方投入恢复森林植被,重视森林保护。大张旗鼓地宣传低碳经济模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加强立法和政策配套,促进林业碳汇规范发展。有步骤、有阶段地推进部门规章、区域约束和国家立法,不仅能促进我国碳汇事业走上法制化轨道,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推进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

  努力建设好中国绿色碳基金碳交易平台。中国绿色碳基金是设在中国绿化基金会下的专项基金,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我们鼓励国际、国内有志于为应对气候变化和中国森林恢复和保护作贡献的企业、政府和组织以及个人,通过中国绿色碳基金“购买”碳汇。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