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轨电车真是"明日黄花"?
8月初,上海的13路无轨电车退出了运营,估计再过几年,上海的无轨电车将全部消失,不少市民十分惆怅
在上海运行了近百年的无轨电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图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行驶在上海街头的无轨电车。 资料图片
无轨电车在西方许多城市重新兴起。图为行驶在法国里昂老城区的18米长的无轨电车。 资料图片
中国环境报记者 蔡新华 通讯员 刘静
今年8月初的一个晚上8点钟左右,上海市最后一辆13路无轨电车悄然驶进了电车停车场,静静地停靠在场内的一角。从此,13路无轨电车被清一色的柴油公交车替代了。在从中山公园到提蓝桥这段横穿上海中心城区繁华地段的区域,上海市民再也见不到绿色公交的象征--无轨电车了。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由于8年使用期限已到,13路公交线上最后22辆电车于8月全部退出了历史舞台,柴油公交车取而代之"粉墨登场"。至此,上海尚在运营的无轨电车仅剩下151辆。如果运营单位不再增购无轨电车,到2014年底,上海最后一辆无轨电车也将消失。
难道无轨电车真的只能残留在市民的记忆之中吗?
绿色公交的世纪演绎
如果不设法伸出援手,在上海存在近百年、承载城市历史文化的无轨电车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在倡导绿色环保的今天,上海市民不得不接受绿色公交之一--无轨电车"绝尘"而去的现实。
对此许多人不免惆怅万分:无轨电车真的成了"明日黄花"吗?
对于上海人来说,无轨电车见证了近百年来上海的历史。1914年11月,中国首条无轨电车线路--14路就在上海开通了,当时线路全长1.1公里。长长的"辫子"搭载在城市上空纵横交错的架空电线上,如今已从容驶过了将近一个世纪。在无轨电车在上海存在的近百年时间里,起先人们并没有感觉到其绿色环保价值,仅仅是将她作为便捷的城市交通工具。
资料显示,在上世纪50年代,解放前"英电"、"法电"遗留下来的有轨电车已不能适应当时生产、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行驶在闹市区的有轨电车,往往因为一辆车发生故障而造成长串车辆停驶,因一段轨道检修而使多条线路难以畅通,因日夜行车的轰鸣声与脚踏鸣铃的当当声而引起环境噪音的污染。
为了提高行车速度,减少城市噪音、整洁市容以及改善市内交通,1960年,上海市政府决定首先在淮海路上停驶有轨电车,代之以无轨电车营运。同年5月,淮海路上有轨电车运行的轨道设施被快速拆除了。同年6月1日,《新民晚报》以《淮海路上居民鼓掌欢迎,26路无轨电车通车,公交工人高速度完成架设线网工程》为题作了报导:"今晨4点10分,淮海路上传出喜讯……新辟的26路无轨电车正式通车了。"
上海无轨电车运行系统在1994年达到巅峰期,当时全市拥有电车线路20多条,营运车辆986辆,载客量占市区公交客运总量的30%以上。当时上海的无轨电车营运规模曾经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三,其规模之大蔚为壮观。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上海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改造工程的兴起,无轨电车的命运急转直下,岌岌可危,步入了生命周期的末端。其中9路、12路、16路、27路等无轨电车线路先后退出了营运舞台,曾经唯一一条过江电车线路隧道5路也改为汽车线路,18路、21路虽然保留了"番号",但车队中早已没有了电车的身影。到目前为止,上海的无轨电车线路只剩下10条左右。
记者采访中发现,近年来上海的无轨电车迅速萎缩,电车更新速度几乎停滞。无轨电车的告退原因颇多,不外乎是由于行驶时间较长,面临着线网老化、技术落后、车辆破旧等问题。线网架设既不美观,电车依赖网线行驶,机动性差,速度慢并且容易"掉辫子",又时常发生故障,成为交通堵塞的原因之一;而车辆虽然不断更新,但关键技术依然落后西方40年,至今行驶最高时速只有40公里,与近年来公交柴油车巨大的技术进步形成强烈反差;无轨电车的架空线犹如密密匝匝的"蜘蛛网",污染了城市的天空景观,影响了人们的视线。
一些人士指出,无轨电车的退出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由于公交改革后取消了电车用电的电价优惠政策,造成电车运营成本大幅提高,电车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无轨电车面临淘汰也实属无奈。
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上海已经快4年没有更新过电车了,如果听之任之,不设法伸出援手,到2014年,上海无轨电车100岁的生日那天,上海的最后一辆无轨电车将送进博物馆,成为供人观赏的展览品。
"电车回归热"悄然兴起
在欧美很多早年拆除了无轨电车线网的城市,现在又将无轨电车"请"了回来
与上海无轨电车运行日渐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场"电车回归热"正在国外兴起。据有关环保专家介绍,21世纪是一个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时代,而发展绿色交通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世界范围来看,电车的发展经历了一段建设--拆除--重建的曲折过程后,国外一些城市又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步减少甚至取消的无轨电车重新"请"回城市,出现了"电车回归"热。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汽车的大量普及,尾气排放占废气排放比重越来越高,给许多城市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了西方社会的高度关注。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为整治城市交通和改善城市环境,欧洲各国率先采取了发展"绿色公交"的措施,主要包括推行公交优先政策、推行大容量客车和实施电气化公交等一系列措施。城市电车由于符合这种理念而纷纷重新走上舞台,迎来了城市环保公交的第二次大发展。在瑞士、荷兰、德国、法国、奥地利以及广大的东欧城市,城市电车被广泛接受,是公认的绿色环保公交车辆。
与此同时,伴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除广泛使用电能驱动外,新能源的应用也普遍在城市公交领域展开。
许多西方国家主要出于环保考虑,决定恢复和发展环保公交系统,主要是发展无轨电车。很多早年拆除了无轨电车线网的城市,又将无轨电车重新"请"了回来。
目前,全球已有350多个城市运营无轨电车,在莫斯科、旧金山、洛杉矶、米兰、罗马、柏林、温哥华等欧美著名城市,无轨电车成了主要的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像有"无轨电车王国"之称的俄罗斯有8万多辆电车,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淘汰了许多无轨电车,如今也正在恢复,其中美国洛杉矶的城市公交中电车已占了50%,而日本广岛也明确提出城市公交要"电车优先"。
国外的城市是如何克服无轨电车本身存在的诸多缺陷的呢?
以法国里昂为例,2000年以后,伴随着里昂重新在市中心引入大运量的有轨电车系统,而无轨电车的造价要低于有轨电车和地铁,如何利用原有的无轨电车系统进入里昂交通当局的考虑范围。
里昂人给出的答案是,根据客流大小和线路情况,区分为大客流使用铰接电车的C字大容量无轨电车系统,作为地铁和有轨电车未覆盖地区的公交运营主力。而原有的一些客流不大的无轨电车线路仍予保留。
同时,对线网进行改造,对部分原瑞士KM制式(也就是上海目前线网制式的来源)进行了更新,引入了捷克ELECTRONE 等公司的高速线网系统,使得行车速度更快。例如,电车在通过分线器分线时,原有通过速度约在10公里/小时左右,新的系统可以达到以每小时40公里的速度分线。同时,引入了可脱线运行的新型无轨电车,遇线网临时故障或临时施工需缩线时,可脱离架空线运行。
市民呼吁振兴"绿色公交"
在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政府应出台政策,让低能耗、无排放的无轨电车在城市重新跑起来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无轨电车的绿色环保价值也在逐渐被人认识、挖掘。
据环保专家介绍,无轨电车的最大优点就是低能耗、无排放。电车用的是电能,在制动减速过程中还能采用"再生制动"模式,可将动能转化为电能,节能效率高于汽车。
据环保部门测算,上海街头如果增加行驶1000辆电车,每年将减少排放一氧化碳2245吨、氮氧化合物1040吨,可以缓解夏季城市中心区的热岛效应,对改善上海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电车系统的造价仅为轻轨的1/15、地铁的1/45。
上海市民对无轨电车情有独钟。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到一位深情的网友自己拍摄的一段缅怀"辫子车"的视频。这段时长8分钟的短片视角很奇特,网友在19路无轨电车上架设了一架像素不那么高的摄像头,拍下了沿途的风景,画面随着19路无轨电车的行驶抖动着。作为静安区的"原住民",记者欣喜地在这位网友的短片中找到了自己幼时居住过的弄堂,以及走过的街道。安静而忧伤的视频短片贴出没几分钟,很快就拥有了上千的点击率。
对于无轨电车即将退出上海,一些市民还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上给韩正市长写信:电车架空线是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它承载了这座城市发展的轨迹,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将"小辫子"剪掉代之以汽车或是所谓新型电车运行让人无法理解。
一位市民还发出疑问:"为何国外老城区的历史文化建筑与'当当车'都能得到很好的区域性保留,他们拍摄历史题材影片只需现场取景,而我们的历史片却只能在影视基地拍摄呢?希望我们的城市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少点浮躁,多点人文情怀!"
针对无轨电车即将推出上海一事,记者采访了一些上海市民。接受采访的许多市民认为,上海的无轨电车不能一退了之,更不能简单地用汽车替代。期盼政府能够出台扶持性的政策,鼓励公交运营企业适量增加电车线路和营运车辆,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在技术逐步成熟的基础上加大新能源公交电车的投入,使无轨电车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快速行驶起来,减少尾气排放,让上海的天空更蓝,让"绿色交通"风景线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重新亮丽起来。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兰州下月淘汰无轨电车 保留无轨电车呼声强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