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科学应对干旱气候
本报兰州讯(记者宋振峰)作为全国降水最少的省份之一,干旱已成为制约甘肃发展的重大气候问题。为了努力减少干旱气候对我省的影响,近年来,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通过80余项科研项目,围绕目前干旱气候变化与气象防灾减灾研究领域的热点科学问题,为我省提出了一系列预防和减缓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技术措施,从而提高了我省对干旱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增强了抗灾能力。
除了节水、引水等措施外,缓解河西走廊水与生态危机还有没有新举措?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用祁连山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这一研究课题,指出开展祁连山区人工增雨雪后,每年就可增加15%的降水,增加降水3.7亿—7.4亿立方米的水量。这一研究成果,促使祁连山云水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立项,有利于缓解整个河西走廊的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也有利于祁连冰川及其他生态系统的恢复治理。我省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十分敏感。为此,该实验室专题开展了甘肃干旱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减灾技术的研究,提出了影响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的4个重要因素,总结了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掌握的基本原则,借此制定了有关结构调整比例的优化方案。该实验室还进行了中国干旱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法研究,在建立新的干旱监测指标、预测预警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为国内外干旱气象业务、科研和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科学基础和重要参考。
针对我省草场退化和土地荒漠化严重的问题,该实验室开展了甘肃省退牧还草效益遥感监测研究。在对退牧还草工程进行了客观、科学和综合评价的同时,建立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退牧还草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在我省实施的许多生态建设项目,如甘南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有重要的应用和参考价值。
该实验室还通过对我省山洪地质灾害分布的全面普查,开展了甘肃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研究,分区建立了甘肃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模型,为各级政府防灾救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