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甘肃特色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杨世智
发展,是甘肃第一要务。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要走出一条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给出了答案。王三运同志在报告中说:“保护好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两型’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关系着甘肃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着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建设,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绿色发展:必然的选择
“这次党代会从战略高度,把绿色发展作为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取向,将实施‘生态屏障行动’、‘着力打造生态安全屏障’、‘生态绿色持续发展’写入报告,为甘南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非常振奋人心。”来自甘南的冯文戈代表说。
甘南,黄河、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是“黄河蓄水池”、“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要的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甘南也是欠发达地区。全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指标,2010年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8个百分点,比全国低27个百分点;贫困人口达43万之多,占全州总人口的63%。
要GDP更要生态可持续。近年来,甘南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反复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立州”的战略发展思路,并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探索,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基本完成了全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发展是必然要求,但怎么发展,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仅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选择,也是发展方式的选择,更是经济质量的选择。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甘南发展必然的选择。”冯文戈说。
循环经济:现实的选择
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对于来自白银有色集团股份公司的李沛兴代表来说,有着切身的感受。
作为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之一,白银公司曾经创造出铜硫产量连续18年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但随着矿区资源日渐枯竭,公司一度走向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2008年11月,白银公司引进中国中信集团战略投资,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振兴发展的突破口。短短几年,白银公司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资源的多层次转换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升级,探索出资源枯竭型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新模式。
“对白银公司这样的企业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李沛兴说,过去在粗放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下,资源的利用与回报不成正比,不仅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也难以推动技术的发展。随着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的不断加大,怎样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了不少企业面临的难题。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就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形之手的引导。
白银公司已经尝到了循环经济的甜头。一方面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自身年处理150万吨的尾渣选矿厂即将投产;另一方面,则是增强了企业“走出去”的能力,推动企业技术不断进步。目前,白银公司已经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展开了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下一步,白银公司还将利用技术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提供矿山设备产品。
“两型”社会:历史的选择
“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甘肃历史的选择。”樊怀玉代表说。
矿产资源富集,是我省实现跨越发展的优势之一。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包括能源10种,金属矿产56种,非金属矿产105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有10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34种矿产居全国前五位,居前十位的有60种。也正是相对富集的矿产资源这一优势,使得我省企业长久以来“两高一资”特征十分突出。既要利用资源又要节约资源,是未来甘肃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甘肃现在经济结构是重化工业结构,短期内这种结构难以改变,但发展方式却可以改变,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抓住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樊怀玉说,未来的资源开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开发。从企业层面上说,这是一种依靠先进技术将资源“吃干榨尽”的开发;从产业层面上说,这是一种上下游互相衔接、循环利用将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开发;从宏观层面上说,则是一种转变思维观念、不抢吃子孙饭的可持续开发。
2008年11月,白银公司引进中国中信集团战略投资,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企业振兴发展的突破口。短短几年,白银公司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资源的多层次转换利用、生态环境改善和产业升级,探索出资源枯竭型企业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新模式。
“对白银公司这样的企业来说,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李沛兴说,过去在粗放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下,资源的利用与回报不成正比,不仅造成了资源严重浪费和环境污染,也难以推动技术的发展。随着资源和环境双重约束的不断加大,怎样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了不少企业面临的难题。省党代会报告提出,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就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形之手的引导。
白银公司已经尝到了循环经济的甜头。一方面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自身年处理150万吨的尾渣选矿厂即将投产;另一方面,则是增强了企业“走出去”的能力,推动企业技术不断进步。目前,白银公司已经利用技术上的优势展开了与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下一步,白银公司还将利用技术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企业提供矿山设备产品。
“两型”社会:历史的选择
“推动‘两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是甘肃历史的选择。”樊怀玉代表说。
矿产资源富集,是我省实现跨越发展的优势之一。目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产173种,包括能源10种,金属矿产56种,非金属矿产105种,水气矿产2种。其中,有10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有34种矿产居全国前五位,居前十位的有60种。也正是相对富集的矿产资源这一优势,使得我省企业长久以来“两高一资”特征十分突出。既要利用资源又要节约资源,是未来甘肃发展必须面对的一道难题。
“甘肃现在经济结构是重化工业结构,短期内这种结构难以改变,但发展方式却可以改变,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抓住了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樊怀玉说,未来的资源开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开发。从企业层面上说,这是一种依靠先进技术将资源“吃干榨尽”的开发;从产业层面上说,这是一种上下游互相衔接、循环利用将资源效益最大化的开发;从宏观层面上说,则是一种转变思维观念、不抢吃子孙饭的可持续开发。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江浙首次联合启动环太湖生态文明志愿行动 江苏:将评选生态文明号生态文明使者 四川9个市县获批开展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 重庆七县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试点 环保部研究所所长:我们的生态资产在日益减少 三水: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渐入佳境 负责任就要肩重任 安徽环保迎来发展新机遇 生态文明,绿色江苏的不懈追求 浙江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小学课程 浙江: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建设西部经济强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