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中唱主角
人民网西宁9月19日电 (记者 陈沸宇)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以来,青海省极其注重运用各种科学技术发挥在工程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介绍,5年里共完成10项生态保护科研攻关课题,推广应用95项科研成果,举办2.4万多人次的科技培训等。
位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出现了冰川退缩、水位下降、草场退化等现象,生态明显恶化。在这样一个高海拔区域进行生态治理,一定要紧密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但因种种原因,有关方面对该区域生态环境研究工作十分薄弱,对许多关键的生态环境科学问题缺乏科学认知。
科学研究首先需要的是人才。在本地科研人才匮乏的情况下,5年来,青海先后建立了三江源项目建设专家库,200多名国内外生态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三江源生态保护的“智囊团”,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和人才支持。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着任何时候都要坚持科技创新。为此,青海省三江源办、省科技厅发动和组织省内重点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企业,深入调研,大胆创新,攻关克难,使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青海中华羊茅和青海冷地早熟禾商品种扩繁和种子加工技术的研究、三江源区根茎型优良牧草原种快速扩繁与栽培技术研究、三江源区沙漠化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等10项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成果,推广应用后有效地推动了治理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
三江源生态治理项目区各级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素质,关乎三江源工程实施的成败,而各族群众的热情参与和增收致富,则有利于三江源生态环境的长效保护。因此,青海省把科技培训的目标始终定格在这些方面。据介绍,截止目前,青海先后培训“三江源”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4613人次、农牧民和农牧民转产培训19791人次,建立和培育科技示范户452户。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中国玉树灾后重建有望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进程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