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贵州 >> 正文

贵阳市:走科学发展路 建生态文明市

Eedu.org.cn 作者:王太师    资讯来源:贵州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31
  11月27日,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贵阳市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贵阳市继组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环保审判庭,编制全国首部建设生态文明的地方性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之后,又一次率先创新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坚持走科学发展路,加快建生态文明市”,在党的十八大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鼓舞声中,贵阳市倍加振奋,奋力前行。

  (一)

  贵阳市作为贵州省会,如何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完成历史性跨越?多年来,贵阳市委、市政府积极进行探索。

  党的十七大以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关于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的重大部署,贵阳市委、市政府对市情进行了再分析、再研究,深刻认识到,贵阳虽然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较低,但森林富集,空气清新,气候凉爽,纬度合适,海拔适中。

  “生态优势是贵阳最为独特的优势,也是最大的比较优势,是用多少GDP都换不来的"金字招牌"”。贵阳市委、市政府决定扬长避短,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总抓手,作为贵阳市的总体发展战略。

  经过全市集思广益,2007年底,中共贵阳市委八届四次全会通过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确定了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战略目标:生态环境良好,生态产业发达,文化特色鲜明,生态观念浓厚,市民和谐幸福,政府廉洁高效。

  在强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同时,《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提出,要从八大方面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贯穿生态文明理念,做好生态文明城市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城市功能;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生态产业;实施四大治理工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六有”民生行动计划,提升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弘扬生态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创新机制,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提供有力保障;建立责任体系,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通过以上措施,到2012年,生态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稳定形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5%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良好以上天数稳定在95%左右;文化特色逐步彰显;生态文明观念牢固树立;民生显著改善;政府进一步廉洁高效。

  (二)

  贵阳市2010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书考核结果,让人颇有些“意外”。这次拿第一的,是该市的工业大区小河区。“工业大区拿了环保第一”,一时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跨越之路?

  在贵阳市的决策者们看来,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良好的双赢。

  “然而,贵阳是一个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产业层次较低,资源型产品、粗加工产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能耗较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就地转化率较低,不但浪费了资源,还损害了生态,显然,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贵阳市委一位负责人说。

  着力推进发展方式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向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转变,贵阳市使出了三板斧:积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按照“水涨船高”的原则,贵阳市在加快三次产业的发展中调整三次产业的比重,全市第三产业比重连续三年高于第二产业,形成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奋力发展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10年增长3.3倍,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45.3%提高到53.0%,

  现代服务业在全部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比超过30%。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大调整、大开放、大实干”的思路,推动产业结构由偏重调到轻重协调、产品结构由初级调到精深、布局结构由分散调到集中、所有制结构由国有经济占大头调到民营经济占大头;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生态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今年前十月,贵阳市249户“生态文明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390亿元的28.2%,万元工业总产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16%。

  此外,贵阳市还努力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新建、改建了工业投资公司等11家投融资公司,搭建市场化的投融资平台。

  今年前三季度,贵阳市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4.7:42.2:53.1。此前,“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贵阳市已经连续保持了6年。

  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贵阳市完成1000余辆公交车和出租车“油改气”改装工作,居全国之首,重点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

  2009年,贵阳全市单位GDP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降低4.36%和3.64%;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17.9万吨,较2005年减排44.83%,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双管齐下,在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贵阳市以最严厉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着力保护绿水青山。

  2007年,贵阳市启动了“依法治理"两湖一库、确保市民饮水安全”专项行动。严格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大幅提高污染和破坏的成本,扭转了“两湖一库”保护局面。

  针对两条环城林带在一段时间内遭到蚕食、破坏的状况,贵阳市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打响森林保卫战”专项行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拥护,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

  贵阳市在实践中完成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

  为了把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纳入法制化轨道,贵阳制定了《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这是国内首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地方性法规;

  贵阳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和监测办法,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民生改善、基础设施、生态文化、廉洁高效6个方面来衡量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成效。

  贵阳市制定了《贵阳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剂规定》、《贵阳市生态公益林补助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定了《贵阳市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制定了《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责任分解表》、《贵阳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绩效考核办法(试行)》等等。

  研究者发现,在贵阳市现行有效的71部地方性法规中,“绿色法规”占了近三分之一。其中,自2007年之后开始颁布实施的就有12部。

  同时,贵阳市开创全国先河,成立了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和清镇市法院环保法庭。

  贵阳市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同样引起广泛关注,被列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

  2008年以来,连续4年成功举办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已成为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会议品牌,贵阳的国际知名度大幅提高。

  (三)

  2011年12月6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的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大会高端会议上,贵阳市与气候组织合作开展的“千村计划”项目,入选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十大全球典范案例之一,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项目。

  2009年8月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期间,贵阳市委、市政府与气候组织磋商,共同确定将贵阳市作为“千村计划”的起始城市,并在贵阳市花溪区摆贡寨正式启动,成为“千村计划”的“全球第一村”。 目前,“千村计划”已在贵阳市花溪区、乌当区、开阳县和修文县的多个村寨落地,安装太阳能LED路灯。这些路灯采用太阳能离网LED照明系统,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有效解决了农村夜间照明问题,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同时推动了新型环保理念在农村的普及和发展。

  贵阳市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核心是以人为本。经济欠发达,老百姓生活水平离全国很多城市差距比较大,贵阳市把解决民生问题摆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突出位置。

  在《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中,贵阳市提出了“六有”民生计划,要让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切实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贵阳千方百计压缩行政等方面的开支,保障民生支出,每年财政支出中涉及民生的支出都占50%以上。

  贵阳把交通基础设施放在了重要地位,着力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

  贵阳市编制完成了《贵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年)》、《贵阳市生态功能区划》等规划,明确提出建设“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湖水相伴、绿带环抱”的生态文明城市。

  为解决老百姓“行路难”问题,改变公路路网滞后、铁路交通落后的现状,贵阳市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畅通工程”,多修路、快修路、修好路,千方百计加快建设“三条环路十六条射线”骨干路网。

  把区域路网系统放在全国的路网大系统中谋划,贵阳开工建设总投资336亿元的“一环一射两联线”市域快速铁路网,建成后将使贵阳快速铁路网融入国家快速铁路网,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在解决民生的同时,贵阳市的决策者看到,市民是一个城市的主体,市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和整体素质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未来,从而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市民素质、培育文明风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工程来抓,着力固本培元。

  “要切实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百姓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这是贵阳市主要领导在重大场合反复强调的一条。

  经过不懈努力,贵阳市生态环境大为改善,目前不仅彻底杜绝了酸雨,而且城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稳定在9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获得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被中国气象学会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避暑之都”。

  2010年以来,贵阳市开展了“三创一办”活动,喜获“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两项“金字招牌”,圆满协办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实现了贵州、贵阳在全国乃至世界面前的精彩亮相,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工作也取得重大进展。

  坐公交车或是在贵阳的各个广场散步,不时会听到人们在“议政”:贵阳城市变大了、交通有了改善、“两湖一库”水质变好了,件件关乎群众生活。

  饮水更安全了、出行更方便了、生活更安全了,老百姓没有理由不高兴。

  在贵阳,越来越多的人们感受到生态文明带来的福祉,也让贵阳的建设者们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越来越有信心。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