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西藏 >> 正文

环保工作显成效 “野牦牛之地”仲巴:止步三迁

Eedu.org.cn 作者:肖涛 崔士鑫 王…    资讯来源:西藏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8

  一个人、一件事,一旦走向好与坏两个极端,最易出名。这一点,仲巴集正反两个角色于一身,可谓刻骨铭心。行走于这片“野牦牛之地”,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境内的杰玛央宗冰川为雅鲁藏布江源头,仲巴是雅江源第一县;历史上,仲巴曾经因为环境恶劣、沙进人退而三迁县城。

  一半是赞美、一半是非议,毁誉参半这个词用在仲巴身上非常合适。8月底的一天,我们经萨嘎至仲巴,以自己的所见所闻记述了仲巴“弃恶从善”的历程。

  三迁往事

  从萨嘎县前往现在的仲巴县城,必须经过扎东乡。说是一个乡,其实与一般村子无异,从散落在公路两边的房子来看,你根本想象不到这就是仲巴县城以前的旧址。

  在仲巴三迁的进程中,扎东可谓承前启后,它的“前”就是岗久,“后”就是现在的拉让。

  1951年以前,仲巴由阿里嘎本下属的珠珠宗管辖。196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仲巴清剿叛匪,在岗久组建了中国共产党仲巴县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1962年9月4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45次常务委员会会议决定,仲巴县从阿里专署划归日喀则专署管辖,县政府驻地为岗久。

  1964年,中共西藏工委、西藏军区党委决定,仲巴县委、县政府驻地迁至扎东。迁址的原因,主要是岗久的风沙太大,人畜饮水无法得到有效供给。

  仲巴县城设在扎东的时间较长,一直到1986年才搬迁到现在的拉让。这一次搬迁的原因与上一次相同——沙进人退。

  我们站在扎东寺前的坡地上,仲巴县城旧址一览无余。因为许多单位已经迁走,房屋历经岁月的侵蚀而成断壁残垣;因为人烟稀少,成群的鸟雀在自由觅食,发出的“啾啾”声显得清脆而悠远;远处是一大片草场,中间散落的一个个沙丘,在太阳照耀下发出凄冷的白光。

  “扎东”是一个迟暮的老人,它不再有昔日的青春风光,剩下的只是一声低低的叹息。

  今年61岁的扎西老人与扎东有着不解之缘,他在这里度过了大半生。

  扎西老人对于扎东的记忆是灰色的——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牛羊、灰色的水草,还有黄沙覆盖之下一个个灰色的人。他告诉我们,那时,老百姓的观念十分陈旧,人们惜杀、惜售牲畜的思想,导致了牲畜总量剧增,草畜矛盾严重。

  过度放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而大自然又将这种破坏“如数奉还”给人类,于是风起沙飞、遮天盖地。仲巴县城只好走为上策,另觅他处落脚。

  乔迁之喜

  见到扎西老人,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微微的风从远处吹来又向远方吹去,不带来黄沙,也不带走石砾,显得干净而清爽。

  扎西的家在拉让乡唐西村——仲巴县城边上的一个小康示范村。

  岁月可以让一个人变得衰老,环境可以使一个人脱胎换骨。年迈的扎西正在不知不觉中淡化牧民的身份——从流动帐篷到住上安居房,从骑马到坐车,从酥油灯到电灯、电话、电视机,他已经算是半个城里人了。

  扎西是扎东衰落与拉让兴盛的见证者。当年,仲巴县城不堪忍受风沙之苦而进行搬迁时,正当壮年的扎西也面临着人生中最难的抉择:留或走!

  扎西生在扎东、长在扎东,已经熟悉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他舍不得走,可是又不得不走。这里风大沙大,即便每次外出放牧都用纱布蒙着脸,可回到家时还是满嘴的沙子,就连吃饭、喝水都有沙子,实在令人痛苦不堪。

  全家人彻夜商量,最终决定和县城一起搬迁到拉让。扎西说:“真是想都不敢想啊,搬过去后我们竟然住上了好房子,全家人欣喜不已。”从扎东到拉让不过20多公里,然而对于扎西来说算是背井离乡了。他携儿带女、赶着牛羊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

  2005年,仲巴县推行草场承包责任制,扎西家分到了600多亩水草丰美的草场。从生产队解体分到牛羊到如今有了自己的草场,30年的巨变让扎西心里乐开了花。

  扎西高兴地告诉我们,现在草场的草长得非常茂盛,他们家养了400多只牛羊,每年的牧业收入有3万多元;去年他家出资1.5万元、宝钢集团援藏补助3.5万元,建起了这座宽敞舒适的安居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与扎东的衰败、落寂相比,这里呈现的是勃勃生机。扎西当年的那个决定,如今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回报。

  无需再迁

  扎西家的新房子窗明几净,我们的思绪不由得又飘回扎东,想象着30年前扎东百姓家里灰尘遮盖的场面。其实,这是一种惯性思维,现在的扎东已非昔日可比,这里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风沙已经减小,目前缺少的只是人气而已。

  当我们说到仲巴的气候时,扎西老人说:“曾经无处不在的黄沙早已不见,现在的日子过得舒心多了。”

  “环境变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追问。扎西老人回答,以前大家都在一起放牧,草被牛羊吃光了,草根也遭到破坏,来年草的长势就差,可是牲畜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增加,所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在牧民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牲畜出栏率得到提高,减小了草场的压力,草长得茂盛了,黄沙被植被覆盖了,它想飞都飞不起来。

  老人特别补充道:“以前吃大锅饭时,草场是大家的,谁都不会主动去治理、去保护。推行草场承包责任制后,自己家的草场自己管理,因此大家都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草地。”

  拉让乡乡长杨天军告诉我们,近年来,乡里大力实施人工种草、草地围栏、草场“三灭”、退牧还草等项目,促进了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转型。今年该乡已完成人工种草300亩,群众自发组织灭鼠5000亩;第二期禁牧21万亩、休牧16600亩。

  杨天军还说,在30年的发展历程中,当地很多群众都尝过仲巴三迁的苦果,因而对草场、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草场是仲巴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草场没有了,牲畜也就没有了。这是仲巴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坚实基础。

  来自仲巴县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国家对仲巴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巨大,仅2005至2006年间,就到位退牧还草项目资金4767万元。目前,国家对雅江源的保护工作也正在筹划之中,仲巴三迁的历史决不会重演。

  如果说30年前仲巴的漫漫黄沙让野牦牛哭泣,那么30年后的今天,这里又成了野牦牛的乐土。从仲巴县城前往隆嘎尔乡,我们随处看见黑颈鹤优雅的身姿、藏野驴奔跑的狂放,看见一群群野生动物在自由地觅食——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这里已经成为它们的乐园。

  随着国家对仲巴环境保护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仲巴县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