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云南 >> 正文

绿色发展护航昆明城市梦想

Eedu.org.cn 作者:饶嵬 赵伟    资讯来源:昆明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2
  湿地成昆明会呼吸的“肾”。

  市民成绿色昆明最大受益者。


  绿色成昆明主色调。

  蓝天、白云、阳光一直是昆明的靓丽风景线。

  治理后的河道,是一条靓丽风景线。

  绿色让春城美誉实至名归。


  社区居民安享绿色生活。



  地处云贵高原的春城昆明,位居滇中核心区域。作为发展首位度、产业支撑度、经济集中度和社会集聚度“四度”加权最高的省会城市,承载着云南绿色经济强省的龙头、民族文化强省的枢纽、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化门户和桥头堡城市的功能。

  2008年,昆明提出了全新的城市梦想:到2020年,把昆明建成环境优美的湖滨生态城市、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这一梦想为昆明描绘了一幅千秋家园的美丽画卷,同时也对绿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宜居家园,生态为重。围绕建设中国最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生态城市这一家园梦想,昆明走上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以人为本的生态昆明

  生态环境,是人类安居乐业的重要载体,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保护环境,既反映着一座城市的民众素养,也是一届政府执政理念的科学发展观体现。               

  昆明市委、市政府深知,一座城市的长远发展,重在以人为本、造福于民。建设美好家园,打造品质春城,既是重大的政治责任,也是推进昆明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选择,更是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为此,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以生态昆明建设为抓手,努力将昆明打造成为独具湖光山色、滇池景观、春城新姿,融人文景色和自然风光为一体,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森林式、园林化、环保型、可持续发展的高原湖滨生态城市。生态昆明,是一座绿色产业发达、资源集约节约的富强城市。生态昆明,是一座山川景色秀美、城乡环境优良的绿色城市。生态昆明,是一座生态文化繁荣、个性特色鲜明的魅力城市。生态昆明,是一座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共建共享的宜居城市。

  近年来,昆明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宏观统筹,坚持科学发展,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开始走上一条新兴工业增产不增污,繁荣经济贸易增效不增污,发展旅游增景不增污的绿色产业发展道路。在发展经济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昆明将“环保七优先”放在了首位,坚决做到:“在作出发展决策时,优先考虑环境影响;在编制发展规划时,优先编制环保规划;在新上投资项目时,优先进行环保评估;在调整经济结构时,优先发展清洁产业;在建设公共设施时,优先安排环保设施;在增加公共财政支出时,优先增加环保开支”。根据这一方针,在昆明近年来大规模的招商引资项目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和项目一律被挡在了门外。

  这一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仅使昆明的建设大步向前迈进,更为昆明的市民带来了切身有感的“福祉”:空气清新、蓝天无际;河水变清,治滇有望;市容整洁,绿树成荫;……日益改善、更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不仅留住了连续二十多年来昆过冬的西伯利亚红嘴鸥,更吸引着国内外万千客商汇聚昆明、投资昆明。

  治污:彰显绿色责任

  作为生态环境的要素,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品质。

  做好“水”文章,关乎着昆明的可持续发展。而昆明从滇池治理扩展至滇池、长江、珠江“一湖两江”流域开展的“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则彰显出了昆明绿色责任的担当。

  在做好“水”文章中,昆明在2008年推出的“河长制”可谓是滇池治理史上的一大创举。昆明市委、市政府“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滇池治理新思路,首次将人、官与滇池治污紧密相联,责任到人,滇池治理思路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8年4月,昆明正式启动“河长制”。29条主要入滇河道包括6条小、短河道,共35条入滇河道,分别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段长”具体组织实施,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各镇(街道办事处)为入湖河道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根据河道管理工作目标,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成果倒逼,失职问责。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任盘龙江河长,市长张祖林任宝象河河长。省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16位成员担任昆明市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治污督导长,监督、检查、指导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配套启动的“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定期观摩巡查制度”规定,市级领导采取集中方式每月至少检查2条河道的整治情况,以检查加压力、以观摩促反思、以考核促落实。

  “河长制”实施以来,35条入滇河道切实开展堵口查污、截污导流、拆临拆违拆迁、道路通达、两岸绿化、两岸禁养等措施,整治成效显著。在“河长制”推出的第一年,2008年昆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与2007年相比,盘龙江、宝象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船房河、大河等15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都已显著减轻,大观河、柴河、白鱼河3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在河道治理中推出的“河长制”,让昆明的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显著减轻,而昆明在“一湖两江”流域开展的“四全”工作,则彰显了绿色责任。

  2008年,昆明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决定在滇池、长江、珠江“一湖两江”流域开展以“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这一举措是昆明水环境治理观念的一次飞跃,体现了昆明水环境治理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尺度、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整体性和系统性迈进。

  按照《昆明地区“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行动计划》,2008年下半年,四全工作有序展开。环滇池沿岸,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集镇和村庄截污、干渠截污层层推进。在滇池流域四个片区,实施以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为主的工程;在滇池36条出入滇河道铺设截污管道;在集镇和村庄以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在滇池环湖公路铺设干渠管道,对其他截污系统不能收集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2010年,滇池环湖截污工程全部建成,主要截污管网实现闭合,昆明主城区生活污水基本都实现了收集处理;已建和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经过技术改造,出水水质标准从一级B标准升至一级A标准,2010年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一批曾经违规排放的企业被拉闸限电,限期整改;一块块收成颇丰的田地调整了种植结构,减轻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禁养区范围内数十万只畜禽实现全面“搬家”。滇池流域14个县市区、67个乡镇的8.5万养殖户从分散、不规范、有污染的养殖状态升级为规模化、环保型、健康型饲养。与此同时开展的全面绿化,让昆明主城再添新绿;园林式村庄、乡镇逐步在各县市区涌现,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文明进程正深入推进。

  绿色:昆明主色调

  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引下,绿色成了昆明的主色调。 

  近年来,昆明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造林建绿高潮。按照绿化生态面积占总面积不少于80%、乔木占生态面积不少于80%、常绿树木占乔木面积不少于80%的要求。昆明加强了全市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的力度,在城郊大建森林公园,在城中大建公园绿地,做到公园森林化、森林公园化。全市人民树立了“增绿就是增氧、就是增富;栽树就是投资、就是生财”的理念,以实际行动全面“经营”城市绿色。

  为营造绿色昆明,无论是下乡调研还是参加工程奠基,市级领导都要带头植树种树,为昆明大地增加一抹绿色;为打造森林昆明,机关单位,企业社团,部队院校,街道乡村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纷纷投身植树造林活动,“市民林”、“的士林”、“劳模林”“巾帼林”、“记者林”交织出全民绿化的乐章。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前,昆明城区主干道原有树木5.76万棵,而到2008年10月,昆明主城和呈贡新城330平方公里范围内种植树木就突破了158万棵。

  随着一棵棵树木入土生根,昆明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植树新规:实行义务植树登记制度,对适龄公民不能履行法定植树义务的,将按规定收取义务植树以资代劳费。推行规范植树、文明植树,否则将被问责。鼓励单位、学校、企业和个人认养、认建、认购园林树木和绿地。建立城乡园林绿化及生态建设基金,向社会各界募捐建设资金。推行重点工程的绿化预算,确保所有重点工程都有绿化空间的预留和预算。实行绿化盲区盲点零申报制度。做到可以栽树的地方必须栽树,确保道路绿化的林荫化,形成“有路必有树,有树必成荫”的公路绿化格局。推进生态停车场的改造步伐,要求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到2008年底,没有绿荫的停车场彻底从城区消失。

  2008、2009两年,昆明累计完成近350万株绿色树木种植,超过了过去二十年全市种树的总量。2010年的前11个月,昆明主城、呈贡新城又新增绿地面积1484.22公顷,其中新增公园绿地426.61公顷。种植乔木1557579株,种植攀援植物2323628株。3年500万棵树木,为昆明缔造了会呼吸的“城市之肺”,更多的昆明市民通过街头丰厚的树木,享受到了绿荫带来的好处。如今,在昆明街头,林荫广场、绿色廊道、休闲游园星罗棋布,市民出行5分钟,500米见绿,春城美誉实至名归。

  空气:昆明又一张名片

  蓝天、白云、阳光一直是昆明的靓丽风景线。而这道清新的风景线背后,反映出来的是昆明绿色发展成果。

  很多人一谈到昆明,说的最多的就是“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的气候。如果说气候是昆明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那么,空气质量则是昆明“后天努力”的结果。2006年,昆明市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仅为18天,2007年为56天,2008年为88天,2009年上升到105天。而今年,这一数字再度被刷新:截至10月18日,昆明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有效监测天数291天,优良率100%,其中优级天数已达108天,环境空气质量优级天数与2009年同期相比增加6天。预计主城区全年优级天数可达115天,力争达到120天,接近全年总天数三分之一。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现代新昆明建设的飞速发展。在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和经济总量、机动车保有量增势强劲的情况下,在遍地工程的同时,昆明启动实施的《昆明市确保环境空气质量达百分之百优良等级行动计划》,使昆明空气质量非但没有下降,反而逐年提升,不仅创造了昆明主城区环境空气严格自动监测以来的奇迹,更使昆明成为内陆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按照《中国环境报》的报道评价:目前,昆明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13个环境重点保护城市,特别在内陆省会城市中数一数二。许多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好是靠海水、飓风、江河交换取得,作为内陆城市的昆明,一尘不染的清新品质,来源于一丝不苟的环保措施。

  昆明将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作为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重点工作之一,大力实施节能减排,优化产业布局。仅2008年,分别淘汰水泥、炼铁、黄磷、电力落后产能117万吨、7.2万吨、1.2万吨和20万千瓦;审核验收清洁生产企业198户,查处13个环境违法建设项目。关停禁采区范围矿山企业441家。17家35个大气污染企业的污染源已经接入昆明市环境在线监控平台实施动态监控。包括国电阳宗海发电有限公司发电锅炉烟气脱硫工程在内的62个省级减排项目如期完成。2010年底,二氧化硫排放量将比2005年削减20%,

  为确保空气清新,昆明还在主城规划建设区330平方公里范围内、呈贡新区规划建设区107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管理,建成“烟尘控制区”250.5平方公里。锅炉、大灶远离了城市。餐饮企业一律使用清洁燃料,城镇低保户享受到了高污染燃料禁燃补贴。

  2010年11月,昆明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30万辆。防治汽车尾气污染也是确保空气质量的重要环节,昆明将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蓝天工程”重点项目实施。

  通过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防治汽车尾气、整治建筑工地、封停“五采区”、全面进行绿化、建设湖滨湿地等措施,昆明成为了内陆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

  制度:

  守护绿水青山

  通过司法手段保护环境,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潮流,也是切实加强环保力度的必然趋势。

  2008年,阳宗海砷污染事件成为中国环境执法困境的典型案例,备受关注,引人深思。在环境保护呼声日高,而环境保护力量偏弱的矛盾之间,昆明大胆探索,创新作为,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环境执法的新机制。昆明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环保局联合制定出台了《关于建立环境执法协调机制的实施意见》,以期通过创新工作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整合执法资源、规范操作程序、强调协调配合、突出执法效果,确保环境执法严格、公正、文明、有效。根据《关于建立环境执法协调机制的实施意见》相继推出的“环保警察”、“环保法庭”、“环保公益诉讼制度”等环保监管手段,突破了环保执法的“软”与“难”,凸显了环保执法的昆明力度,使昆明市的环境执法“像钢铁一样硬”。

  2008年11月25日,全国公安系统第一支环保执法队伍——昆明市公安局环境保护分局成立,环境执法第一次纳入了公安执法体系,大大提升了环境执法的权限和效能。昆明公安局环保分局的组建,相对于环保部门的执法监察部门,更能体现出执法的权威性和司法程序的有效性,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的行为。

  2008年12月,“环境保护审判庭”“环境资源检察处”又先于全国亮相昆明。面对环境诉讼涉及专业化、多领域、复合型等问题,环保审判庭建立了“环境技术咨询制度”,组建了“专家咨询委员会”,积极与国内各高校加强联系,不断完善审判制度,制定了环保公益诉讼程序、人民陪审员参省制度。

  在探索环保执法的过程中,昆明还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环境保护执法协调联动机制,环保协调机制的实施对环保部门的执法来说无疑是一次扩权:环保部门有权要求公安机关、检察院和人民法院派人派员协助执法,对涉及环境违法的案件有权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通过建立环境保护执法协调机制,昆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的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除建立强有力的执法机制外,昆明市委、市政府还高度重视环境法制制度的创新,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过程。近两年来,围绕着水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绿化、大气污染防治、环保法制建设等工作,昆明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规章,初步形成了一套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员共同参与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各项法规、规章的出台、实施,不仅完善了昆明环保建设的法制体系,使昆明的各项环保工作进入了法制保障的轨道,环境执法有法可依,同时还为昆明的环保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通过全市人民孜孜以求,上下同心的奋斗,一个碧水、蓝天、绿色交织的现代新昆明,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记者饶嵬报道 首席记者赵伟摄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