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中南 >> 湖北 >> 正文

洪湖,生态修复任重道远

Eedu.org.cn 作者:内详    资讯来源:湖北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8

  洪湖湿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数不多、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浅水性草型湖泊湿地。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41412公顷,其中核心区12851公顷,缓冲区4336公顷,实验区24225公顷。据统计,有维管植物472种、21变种、1变形种,其中湿地维管植物158种、5变种,浮游植物280种,大型真菌56种。有9个沉水、3个浮叶、2个漂浮、3个挺水、3个湿生和1个落叶阔叶林植被群落类型。2008年成为我省首个国际重要湿地。

湖北日报讯 图为:晨曲,如梦似幻。

  图为:湖区进行水草恢复工作。

  图为:收获时节喜煞人。

 

  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冬季的洪湖,见不到连天的莲叶了,但碧波万顷、水鸟翱翔的场面仍然让人心旷神怡。船行在密密麻麻的残荷败枝中,不时惊起成双成对的雁鸭,扑扑地腾飞而去。阳光从湖底反射回来,湖水清澈,可看到随水摆动的荇草。

  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曾晓东说,要是在清冷的月光下乘船夜游,远看湖面水平如镜,波光粼粼,近观月光穿透湖水,水草轻舒,四周寂无声息,那种草在水里漂,船在水上浮的情景,如梦似幻,美极了!

  洪湖湖底长年水草丰茂,素称水下“大草原”,历史上面积达44万亩,加上水面上的莲、菱、芡实等浮叶植物,菰、苇、荻等挺水植物,成为一个各种层次植物与水交融共生的世界。现在仍存35万亩沉水植物带和4万亩挺水植物带。

  良好的植被使该地物种相对丰度极高,仅鸟类就有138种,其中水禽63种,是全球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候鸟迁徙停歇地;鱼类57种,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繁殖、越冬,保存了淡水湿地的代表物种,被誉为“华中地区湿地资源的基因库”。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湖面养殖面积过大,水体污染逐渐加重,水生植物群落退化,水草覆盖率不足70%;野生动植物,尤其是水禽和鱼类种类及种群数量减少。上世纪70年代以前,调查到水禽记录为112种及5亚种(其中冬候鸟61种),鱼类为81种,后江湖阻隔后鱼类下降到57种,且小型化趋势明显。

  近年来,保护区结合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增殖放流和有害生物水花生防控、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等生态工程建设,使洪湖湿地生态出现转变。水质从原有的四、五类提高到二、三类。水鸟由2004年的2000多只上升到10万只,最多时达30万只,多年未见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如东方白颧、小天鹅、白琵鹭等也在示范区发现。水生植物覆盖率由过去不到40%上升到80%以上,野生红莲面积恢复到6万亩以上。鱼类新增2个品种。多年累计投放鱼蟹种苗2亿尾以上,鱼类个体向大型化发展,洪湖清水蟹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各项生态指标达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湿地保护向良好、立体、可持续方向迈进。

  但不足之处是,2005年至2014年保护区建设规划中,力争将该湿地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风景优美、生态良好的湿地保护区目标并没有完全如期实现。

  生态移民,治本之策

  乘巡逻艇行驶在湖面上,只见湖滨养殖围栏如篱笆一般。虽然管理局干部说明渔民在实验区围栏养殖是正常合法的,但这种趋势继续扩大的话,那多年前省委、省政府花大力气拆围的行动效果则可能会打折扣。

  本世纪初期,洪湖围网养殖开发过度,围网养殖达31.55万亩,占保护区面积一半,不仅使湿地资源遭受严重破坏,水体也因此而变得富营养化。2005年至2008年,省财政拿出7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拆围补偿和渔民安置,拆除围网养殖37.7万亩,3235户渔民得到妥善安置,洪湖养殖面积控制在保护区总面积10%以内。

  渔民“离湖”和“养殖”安置这种生态环境抢救性保护措施带来了明显的效果。2008年监测结果表明:洪湖水质总体为三类,改善明显。2012年监测表明:洪湖水体总体上为中富营养化程度,等级为良好。

  但侵占天然湿地的威胁并未根本消除。虽然2008年以后,不再接受任何扩大养殖面积的申请,但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很多渔民依然对水面虎视眈眈,以抗旱、阻挡外来物种等种种理由设置固定设施,一有机会马上演变成养殖面积。同时,围湖挽埂等侵占天然湿地的行为也有零星发生。

  专家们认为,湖滨是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交错带,也是湖泊的一道保护屏障,既能起到截污、过滤、改善水质、控制侵蚀的作用,也对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鱼类繁殖、鸟类栖息有重要作用,还具有美学价值,是人们亲近自然、欣赏生态美景的好地方。

  面对围网养殖的扩大趋势,专家们感到忧虑。扩大的结果,必然造成植被破坏、水体污染。因此,应该在消除围网后,加强湖滨带治理,维护湖滨带的屏障功能。

  保护区内有近2万人常年居住才是产生围网养殖问题的关键。过多的人口必然带来洪湖湿地环境损害和生产生活污染。业内之士建议生态移民,将全部人口搬迁到保护区外,区内杜绝渔业养殖生产,这才是治本之策。

  当务之急,晋级“国牌”

  洪湖是我省第一大湖泊,全国第七大淡水湖,世界自然基金会确定的全球最重要的238个生态区之一,具有调蓄洪水、物种保护、净化水质、控制污染的生态功能,既是江汉平原农业灌溉、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地,又为人们提供鱼、虾、莲、藕等丰富的食物来源,更具有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遗传多样性保护和科研价值。“但其管理机构只是省级自然保护区,与洪湖湿地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极不相称,目前正在继续申报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保护科长温峰告诉记者。

  保护区级别低,政府支持力度有限,来自国家层面的环保资金项目不足,执法管理和保护效果差,对外交流活动受限等,直接影响到洪湖湿地保护与管理的成效及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在拆除影响洪湖生态的超面积围网养殖,遏制生态恶化等措施后,2006年4月,管理局正式逐级地向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去年8月底,管理局再次提交了申报晋升的报告。“洪湖是湖北的洪湖,也是中国的洪湖、世界的洪湖,保护洪湖生态环境是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洪湖自然保护区晋级是民心所向、当地政府的工作目标和管理部门孜孜以求的梦想,愿这一宿求能早日实现。(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赵辉 李尧强)

  (本栏图片由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