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能源 >> 正文

突破政策技术瓶颈引导发展低碳电力 推动节能减排

Eedu.org.cn 作者:谢进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7-7
    发展低碳电力是减少碳排放、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建设低碳能源产业是基础。电力是高效清洁的二次能源,我国确定了坚持优化调整电源结构的电力发展路线,但受能源资源禀赋条件的制约,燃煤发电比例过高的现实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改变。到2010年,我国电力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达到30亿吨左右。发展低碳电力,不仅是我国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必然选择,也是电力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火电领域,我国正努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的建设,鼓励发展坑口电站,重点发展大型高效环保机组和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机组,同时加快了淘汰落后小火电机组的步伐。以华能集团为例,按去年该集团发电量估算,与全国平均煤耗水平比较,华能相当于全年节约了590万吨标准煤,减少了二氧化碳排放1500万吨。

    在水电领域,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妥善安置移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水电。截至去年底,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达到1.45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当年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5%,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4.8亿吨。

    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预计到2010年,核电装机将达到1200万千瓦,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0.8亿吨。鼓励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电。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风电、生物质发电等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要达到10%,相当于年减排二氧化碳3亿吨。

    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创新方面也做出了努力。2005年,华能积极倡导并组织国内几家主要大型能源企业实施了“绿色煤电”计划,研发大幅提高发电效率、实现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近零排放的发电技术。    

    综合资源状况、发展规划等因素,选择低碳电力产业化路线

    鉴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我国的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发展规划、碳排放控制目标等因素,建立低碳能源系统,是我国低碳电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一步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要大力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普及节能产品,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完善节能法规和标准,不断提高能源效率。这是我国低碳电力和低碳能源发展的根本路径。同时,应积极促进电力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认真落实煤炭、核电、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发展规划。建议有关部门以统筹的科学规划引导能源工业向低碳方向发展,为实现低碳化转型提供战略保障。

    通过立法继续深化能源体制改革,加快完善能源价格机制。《可再生能源法》已经颁布实施,配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电力法》正在抓紧修订。建议在加强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能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家能源管理体制和决策机制,注重政策引导,重视信息服务。深化电力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投资调控体系,进一步强化能源资源的规范管理。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依靠能源科技进步,以企业为主体,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重视提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突破低碳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

    何谓低碳经济(链接)

    低碳经济是以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为核心,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为标志,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为目标的新型发展模式。 (华能技术经济研究院院长 谢进)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