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观察:“加减法”背后的经济学逻辑
山西省正在进行一场涉及面非常之广的煤矿大整合,计划到2010年全省矿井由2598处压减至1000处,煤炭企业由2200多家缩减至100家。
表面上看,山西省有关部门是在做“减法”。但辩证地看,山西煤炭工业整合的背后,却隐含着做“加法”的谋略。细言之,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企业的角度而言,此次整合后山西煤炭企业规模及其拥有的单井规模均将扩大,单井规模由目前36万吨/年提升至110万吨/年,将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我们知道,企业保持适度规模将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这是由于企业可以采取更为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且企业内部分工可以更为合理和专业化,从而使产量增加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对于煤炭工业这样的资源性产业而言,对规模的要求更高。
而在此之前,山西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占矿井总数七成,产业技术水平低,仅有12%的煤矿实现综采。这种粗放式开采模式不仅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小煤矿本身的盈利状况在当前需求放缓的背景下,也不能尽如人意。因此,这次煤矿整合,对企业整体效益改善和质量提升,应有一定正效应。
其次,从产业的角度而言,此次整合将提高山西省煤炭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市场调控能力。目前山西省的目标是,到2011年,全省形成3个亿吨级和4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煤炭企业,大集团煤炭企业产量占全省的75%,到2015年占80%。
再次,山西此次结构调整有利于煤矿安全生产和资源高效利用。目前,山西中小煤矿的资源回采率仅有20%左右,煤矿安全事故也主要发生在这些中小煤矿。实施机械化开采后,将使资源回采率提升至70%以上,大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此外,如企业兼并重组后能顺利整合,将有利于把大型企业较为完备的安全措施推广到中小煤矿,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再抓紧实施有效监管,将推动山西煤炭工业的安全高效生产。
因外部不经济的原因,目前煤矿生产中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并未完全体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中。因此,对一些资源和环境破坏较大的小煤矿实施关闭,同时强化大型煤炭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也将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就山西而言,其多年经济增长“引擎”为能源原材料工业,未来发展须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延伸产业链条,为长远发展打下可靠基础。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发展多种能源成为大势所趋 内蒙古千里草原正变成新型能源基地 中国启动新型能源页岩气开发 煤炭高效清洁利用 发电煤耗快速下降 用能源科技创新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德计划建造40个海上风电场 国家能源局局长:中俄将签署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能源大省云南欲打造中国能源基地 能源发展一大怪“规划没有变化快” 我国应以能源为核心发展绿色经济 以能源为核心发展绿色经济 新能源发展规划不应忽视煤炭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