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能源 >> 正文

页岩气:回归理性说易行难

Eedu.org.cn 作者:陈欢欢    资讯来源:中国科学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11/11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本报记者 陈欢欢

11月3日,国土资源部开出页岩气首份罚单:中石化“圈而不探”被罚800万元。此事先是引发外媒报道,随即又引燃了国内新一轮页岩气之争。

今年早些时候,国家能源局“腰斩”2020年页岩气产量目标,已经引起一次“地震”。

从“十二五”规划提出600亿~1000亿方到“十三五”能源规划会议改口为300亿方,这之间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这两年,也见证了我国页岩气发展由“火热”向理性的回归。

对于这一调整,多位业内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一致认为:“肯定是件好事。”

实际上,由于第二轮招标进展缓慢等原因,各方对页岩气的投资热情正在降温。

“这些调整和变化更加符合页岩气产业发展规律。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办事,我相信虽然产量目标下调了,前景反而更乐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两桶油”放开区块?

页岩气第二轮招标至今,“进展缓慢”的批评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业内人士悲观地提出:“还会有第三轮招标吗?”

对此,国土资源部多次明确表态,第三轮招标有望近期启动。

实际上,国土资源部在推进页岩气发展上确实是不遗余力的。

近期,国土资源部对全国180个页岩气有利区进行了重新评价,结果与此前公布的资源量总数没有太大出入,认为我国陆域页岩气可采资源潜力为25万亿立方米。此次评估历时3年多,投入420人参与,被认为相当“靠谱”。

而组织此次评估的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更是在任何场合都乐观地认为2020年600亿~1000亿方的产量预期能够实现。即使在国家能源局将目标调整为300亿方之后,张大伟仍然坚持认为,只要改革机制、放开市场,1000亿方不是梦想。

在本报记者近日参加的一次能源论坛上,张大伟当着“两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代表的面提出:“页岩气发展到今天,我认为不是资金、技术、资源的问题,最主要的是体制问题。最大的瓶颈是矿业市场没有真正放开,中石油、中石化占了大面积的富集区块,但是只在几个点上开展工作。其他企业想进来又没有好区块,只能选择二、三流的区块。”

他进一步提出:“能否重新洗牌,面向所有企业摆个擂台,将好资源分配给有能力开发的企业?”

中石化此次受罚,其原因正是“未完成承诺的勘查投入”,被罚缴纳违约金并核减区块面积。

根据张大伟的设想,在我国四川盆地及周缘建设我国的页岩气“特区”,全区探矿权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这是全中国页岩气资源禀赋最好的地方,各项参数指标都不逊色于美国,称得上是中国的巴奈特。在这里再找到几个涪陵焦石坝是完全可能的。”张大伟说。

“我们还不会,需要交学费”

那么,“两桶油”在页岩气开发上是否“消极怠工”?

在11月5日刚刚于美国达拉斯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页岩油气峰会上,中石化被授予“页岩油气国际先锋奖”,以表彰北美以外世界首个页岩气重大商业发现。

不过,在涪陵焦石坝的突破难掩中石化未能“全面开花”的现实。在中石化2015年计划中,涪陵贡献产量32亿方,外围地区产能目标100亿方,未标明产量目标。也就是说,中石化2015年页岩气产量将几乎全部来自涪陵。

中石油则更是被认为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不仅尚未获得较大突破,还传出合作方壳牌公司打起了退堂鼓的消息。

对此,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地质师邹才能对《中国科学报》记者明确指出:“川南地区地应力特别复杂,打钻、压裂难度都很大。这是我们过去没想到的,现在正在集中力量进行技术攻关,继续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

据悉,中石油在川南地区遇到的技术难题,是壳牌公司此前在美国没有遇到过的,这也使得项目进展低于预期。

实际上,由于我国地质条件比美国复杂,页岩气开发一直备受争议,认为前期投入过高、风险较大、开发效率较低,是一笔“不划算”的买卖。反对者中,不乏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前看来,前期投入过高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据悉,中石化已经投入20亿元,其中,在涪陵地区的页岩气井成本从7000万元到8300万元不等,单井开发成本远高于美国。

复杂的地质条件、高企的成本也使得“两桶油”难以大面积开展打井工作。据悉,目前我国页岩气井完钻300余口,而美国的钻井数已经超过10万口。

对于这些数据,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页岩气开发不能拿单个井算账,成本必须和规模以及工业化程度挂钩。现在成本高是因为我们还不会,需要交学费。作为一个新产业,应该给页岩气发展充分的探索和尝试时间。”

“只要资源量充足,不管是好采的还是不好采的,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总能解决。”该匿名人士对前景表示出了相当的乐观。

邹才能也对未来满怀希望:“页岩气开发确实投入很大、前期准备时间很长,我国发展页岩气还不到10年,目前实现了工业化起步,是符合现阶段发展特点的。油气工业形成产业规模才有效益,现在计算还为时过早。”

邓郁松也认为:“油气行业的特点就是高风险、高资本密集、高技术密集,在起步期发展相对较慢是正常的,发展太快才不正常。”

爆发前的沉默

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在“两桶油”之外,有多少民企有能力独立开发?

第二轮招标已经过去一年多,时至今日,拿到区块的两家民企并无太多进展。面对第三轮招标,大部分民资态度趋于冷淡。

“‘两桶油’明显耐力更强,而民资对所需的巨大投资和技术、人才力量有些望而却步。”一位业内人士这样告诉本报记者。

页岩气是技术、人才、资金密集型产业,三者缺一不可。“现在大家都不缺资金和热情,缺乏的是技术和人才。”邹才能一针见血地指出。

实际上,在谈及美国页岩气革命时,一条为人津津乐道的经验就是私人企业的参与,水平井钻井技术、水力压裂关键技术等最初都是由美国私人企业形成技术突破。

但这一经验放在当前的中国并不适用。过去,我国油气行业勘探开发都集中在“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手里,民营企业力量薄弱,现在想进入市场却并不具备相应的人才储备和技术能力。因此,一些技术力量不足的民企参与招标的行为,被认为存在“圈地”的嫌疑。

“这个领域要特别注意地质风险和投资风险。”邹才能提醒道。

邓郁松则认为,只有不断放宽市场准入,页岩气产业才更有希望。

他指出,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一条重要原因,是上世纪70年代出现气荒后,美国开始进行放松市场准入的改革,使得一批中小企业能够进入油气市场,经过二三十年持续攻关最终形成了技术突破。

“我国也在不断放宽市场准入,以前的资源都集中在‘三桶油’手里,新进入者必然没有行业发展经验,需要一段时间积累,到某一个结点会出现爆发式增长。”邓郁松说。

对于我国页岩气产业的前景,邓郁松颇为乐观:“要相信市场的力量。美国页岩气产能也是在2005年之后才爆发,直到上世纪末还没人预料到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只要注重行业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不用特别担心中国页岩气市场起不来。”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