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西双版纳致力于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小鼷鹿"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所所长陈明勇说,小鼷鹿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国家,在中国仅见于西双版纳少数地区,体形如兔子一般大小,是中国最小的有蹄类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研究者认为,小鼷鹿可能是反刍类动物的祖先,在进化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
据了解,保护区管理局近年来先后开展2次小鼷鹿种群数量调查,第一次调查估算种群数量为1194只到1668只之间,第二次调查减少到983只至1297只之间。由于许多适宜的栖息地被开垦种植橡胶,或因为修建水电站被淹没,小鼷鹿的栖息地被分割,非法猎杀小鼷鹿的行为也时有发生,使小鼷鹿的生存和繁衍面临危机。
陈明勇介绍,面对小鼷鹿所处的困境,自2006年以来,保护区管理局与有关部门合作实施“小鼷鹿保护工程”,具体项目包括开展小鼷鹿栖息地生境改造与恢复,建立一个半野化小鼷鹿繁殖实验场,建立小鼷鹿迁徙通道桥。
在小鼷鹿经常活动的近3000亩无林地段和次生林边缘地带,人工种植了小鼷鹿喜食植物,营造适合小鼷鹿生存的稀疏灌木丛、水草和阔叶林等环境。在被水库分割的两片栖息地之间,修建了一座小鼷鹿迁徙通道桥。此外,还在小鼷鹿集中栖息地建设了一座半野化人工繁殖实验场。目前这些工程均已完成,其效益也逐渐显现。
陈明勇还介绍说,小鼷鹿的繁殖能力较强,雌体怀孕期为5到6个月,幼体出生后5个月便达到性成熟,更为奇特的是,雌体产仔2天后就可以发情受孕,一边哺乳一边怀胎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生境的改善和人工繁殖的开展,小鼷鹿的种群数量将出现恢复性增长。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