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南 >> 云南 >> 正文

“洱海经验”破解可持续发展之谜

——大理州保护治理洱海工作纪实
Eedu.org.cn 作者:尚京云    资讯来源:大理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16
    近几年,当太湖、滇池等几大湖泊爆发蓝藻,相继告急之际,大理洱海依然保持着Ⅲ类水质,部分水域达到Ⅱ类水质,目前,洱海仍然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大理多年来始终不渝保护洱海的做法被专家称为“洱海经验”。
    金秋时节,记者沿着水碧山清的洱海走进沿岸的村村寨寨,探寻“洱海经验”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的份量。走在洱海岸边,波光粼粼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反衬着叠叠波光,耀金闪银,就像展开一卷斑斓的水彩画。何以让洱海依然保持着碧水清波?洱海保护在经历了一段曲折徘徊的路程后,全州上下已形成了一个坚定的共识:绝不能往眼睛里揉沙子!

“树立科学发展观,走一条适合洱海流域的发展之路”

     洱海清,大理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洱海治理无小事”,是在多年洱海治理工作中形成的大理经验,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树立科学发展观,决心走一条适合洱海流域生态发展之路”的“洱海经验”。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洱海除担负着湖区人民生产生活用水、农业灌溉、发电、水产养殖、航运等功能外,海上旅游已成为了游客必不可少的项目。洱海的负载过于沉重。这还不说,大量的网箱养鱼和过多的机动渔船加重了洱海的污染,加之过度的捕捞,使生态失衡,终于酿成了1996年、2003年洱海水的富营养化,蓝藻在洱海全湖肆虐。一时间,人们惊慌失措,一切似乎发生在不经意之间。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为之付出了巨大代价,这时才如梦方醒,真正懂得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洱海”的真实含义。
    州委、州政府树立保护治理好洱海是全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并针对洱海的现状,提出了治理洱海“6大工程”;投资4.1亿元修建了17.2公里的洱海南截污干渠,连接洱海下河湾到大鱼田污水处理厂的地下排污干渠,建成了沿湖村落污水处理系统10个;2004年开始,投资1亿多元实施湖滨生态恢复工程,先后建成一期西区10公里、二期西区86公里、东区机场路9.7公里生态恢复工程。在洱海源头的海西海白塔、龙门村在库区山上,曾一度建造了87座石灰窑,石灰窑产生的悬浮物成为了海西海主要的污染源。洱源县对海西海石灰窑进行了坚决的取缔,县里每口石灰窑补偿农户5000元,并提供小额贷款扶持群众养殖奶牛。使昔日烟雾缭绕、花木枯萎的村庄,如今变成了依山傍水的奶牛村。
    整治海西,恢复田园风光。今年2月,州委、州政府确定将海西片区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洱海保护工作的重点。大理市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滇西中心城市目标,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投入资金3亿元将海西18万亩耕地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现在世人面前,再现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和淳朴自然的苍洱田园景观。目前,通过整治已拆除搬迁违章建筑、砂石厂、砖瓦窑、苗圃30000多平方米,恢复完善了1500多户白族民居建筑风格,在拆除违章建筑后的土地上全部实行复垦还绿,种植了500亩向日葵发展观光农业,逐步恢复了淳朴自然的田园景观。

“生态大理”———一条新型工业经济发展之路

    按照省政府把大理市建成滇西中心城市的要求,对大理市的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实行“一海、两线、两片”。在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境内3条江注入洱海的大理市上关镇,毅然关闭了建在苍山面山上的花园水泥厂,成为了一个没有工业企业的纯农业镇。在环保信息化建设上,全州环境监测信息报送实现了网络传输,并实施了“数字洱海”工程,享有国内较先进的监测管理手段。目前已建成了“数字洱海”信息管理系统、组建了“洱海湖泊研究中心”,一切按照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大理”的发展路子进行。
    为了防止机动船只和网箱养鱼对洱海造成的污染,州政府作出了取消网箱养鱼和机动船下海捕鱼的“双取消”决策。群众以大局为重,坚决服从政府决定,使“双取消”、“半年全湖封湖禁渔”工作顺利完成。2002年5月,州政府根据《洱海管理条例》对法定1974米海防高程水位以内的12000多亩海滩地进行了退房、退田、退鱼塘,还湖、还林、还湿地的“三退三还”工作,对洱海水生生物核心保护区实行全年封禁,每年封湖时节,环湖建立的10个渔港,4000多艘渔船全部归港管理。州环保局负责同志介绍说,这项工作说起来简单,却涉及到沿湖11个乡镇的48个村民委员会,几十万人口的切身利益。没想到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洱海岸边的白族群众毫无怨言,大家不惜牺牲个人利益,自觉地服从大局。目前,环湖的万余亩海滩地已种植柳树107.07万株,并完成环湖绿化带3948亩,洱海环湖沿岸已披上了新绿。

“生态农业”———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来到洱海上游的弥苴河入海口,清碧澄澄的河水奔流而过,河道两旁柳树成荫,景色秀丽。时任洱源县环保局局长马利生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曾一度垃圾成堆,臭气熏天,被群众气愤地形容为“垃圾成河,满河污水”。经过治理后,如今却开发成为了生态旅游景点。
    洱海源头海西海位于牛街乡境内,由于植被和水土保持较好,全乡森林覆盖率达到67%以上。全县推广建沼气池后,乡领导发动村社干部带头建沼气池,同时帮助群众提高认识,使群众看到了建沼气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池三改”(改圈、改厨、改厕)工作迅速在全乡推开,全乡5000多农户大部分建起了沼气池,村内乱堆垃圾、粪便的现象得到了彻底的治理。牛街乡大同村村民李根祖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家4口人,以前烧火做饭靠烧木柴,现在再不用到山上砍柴,家里的人畜粪便变成了沼气,既卫生又环保,田里施用的化肥改用成沼气渣有机肥,每年节约两千多元。
    刚走进大理市上关镇大营村,村环保监管员就递过几张洱海保护宣传资料。再往前走,大营村委会环保监管员正在向村民讲解控氮减磷测土配方农业知识。据介绍,2003年至2007年间,大理市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治理63.7万亩,减少氮磷用量1.2万多吨。洱源县在项目区建立无公害蔬菜7000亩,已在7个乡镇完成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55万亩,大大减少了面源污染。随着农村循环经济的发展,群众的环保意识普遍增强,担任大营村党总支副书记的王春雷说,弥苴河从大营村经过,是一道通往洱海的咽喉,也是村内的一条“黄金水道”,绝不能让任何人在这里脏了海水。记者问:如果有人往河里丢东西怎么办?王春雷摆摆手说,大营村人不仅不会往河里丢东西,若有人往河里丢东西,谁看见了都会制止。不是说大话,连村里的娃娃都不会放过他。站在旁边的群众都赞同地点了点头。
    举目远眺,湖面碧水清澈,鱼跃禽飞,鸟舍相依,四时可游的旅游胜地向人们展示着她美丽的姿容。记者看到了一个在可持续发展中保护洱海的成功之路。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