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资源生态 >> 水资源 >> 正文

三江源生态恶化是人祸更是天灾

Eedu.org.cn 作者:叶超、戴随刚    资讯来源:新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4-10-27


  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10月26日电 (叶超、戴随刚)近年来,草场退化、冰川崩塌、黄河源头断流等一系列现象表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正在急剧恶化,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一时间,三江源生态恶化的成因成了媒体和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各界对这一成因可谓是见仁见智,难有共识,但概括起来讲,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天灾还是人祸。

    三江源"位高体弱" 生态恶化触目惊心

    三江源区总面积36.31万平方公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发源地,提供了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故这里又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地区起着调节下游水量和气候的作用,在全国的生态安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湿地区,冰川资源蕴藏量达2000亿立方米。

    但是三江源位处青藏高源,平均海拔4000多米,严酷自然条件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低下,是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的重点区域。三江源区的生态状况一言概之可谓是"位高体弱",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恶化带来的一系列恶果,令人触目惊心。

    青海省玉树、果洛两个藏族自治州是三江源的主体。目前这两个州境内属中度以上退化的天然草原面积已达1.5亿多亩,占两州可利用草原面积的六成以上,天然草原产草量比上世纪80年代平均下降了一半以上。由于草原退化速度加快,现在玉树、果洛两州的草原沙漠化面积已达3397多万亩。

    随着三江源区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其中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源头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00多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的增加使输入大江大河的泥沙量大幅提高。玉树州通天河直门达水文站的测定表明,近年来这一地区平均每年输入长江源头干流通天河的泥沙量已高达950万吨,而且输入量仍呈逐年增加之势。

    在近几十年里,三江源区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缩小甚至干枯,大片大片的沼泽地消失。被称为"黄河源头第一县"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曾被誉为"千湖之县",境内分布着4077个大小湖泊,但在过去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县境内一半以上的湖泊干枯消失。长江源区湖泊萎缩、内流化和盐碱化的现象也十分突出。近十三年来,长江源头冰川年均退缩75米。

    草原沙化、湿地萎缩、冰川崩塌、湖泊干涸,黄河源头也随之断流了。

    黄河源头断流第一次发生于1996年三四月间,黄河源头地区最大的一对"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河段首次断流,时间两个月,断流距离三四百米。1997年黄河断流多达7次226天,断流河段704公里,河口300多天无水入海,仅给山东一省造成的损失就达135亿元。2003年12月到2004年5月,黄河源头鄂陵湖出水口出现历史上首次断流,三江源区生态再次亮起了红灯。

    三江源"40年干旱    生态恶化是人祸更是天灾

    记者从青海省气象局了解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出现了干旱化趋势。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副主任李林说,他们对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三江源地区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减少、蒸发增大的干旱化趋势。近40年来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以每10年0.25摄氏度的速率上升,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7倍,足见增暖趋势十分明显;年降水量在以每10年2.81毫米的速率减少;而年蒸发量却在以每10年5.8毫米的速率增加。

    李林说,卫星遥感监测资料表明,阿尼玛卿山冰川1990-2000年的10年间雪线上升、冰川退化现象十分明显,个别地方雪线上升达3.4公里,冰川整体面积由1990年的166平方公里退缩为2000年的134平方公里,10年退缩了32平方公里。长江源区的西金鸟兰湖(面积约300平方公里)目前已分隔成为5个子湖,推测面积缩小了近2/3。黄河源区的扎陵湖、鄂陵湖平均水位40年来下降了2米多,黄河上游年平均流量自1961年以来,正以每10年45.3立方米每秒的速率减少。

    造成水资源短缺的原因通常包括气候干旱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但三江源地区工农业发展规模极小,人口总量少,因此人类对水资源的影响不大,不可能造能现在这样的水资源短缺,所以究其主要原因还是气候干旱化。

    气候干旱化不仅造成了三江源地区水资源短缺,还造成了草场植被退化。气候对草场植被的生长期、产量、群体结构都产生影响。有关研究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场返青期、枯黄期与与水份及热量条件密切相关。三江源地区的干旱化造成了草场返青期推后而枯黄期提前,整个生长期也就相应缩短,这直接导致了草场产量下降。同时受干旱影响,三江源地区大量抗旱能弱,对干旱反应敏感的草场群体出现了显著的结构性年际变化,平均密度减少,导致草场植被稀疏,进而退化。

    李林说,造成三江源地区草场化的原因除了气候因素外,不可否认还有超载过牧、滥采乱挖等人为原因。气候干旱化导致的草场退化虽然缓慢,却是长期而大规模的,有些陡坡上很少甚至没有放牧,但是草场还是出现了相当程度的退化,所以三江源地区出现如此全范围的草场退化,勿庸置疑气候干旱化是主要原因。

    他说,我们在理解三江源生态恶化是气候干旱化这一"天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祸",人为活动的影响通常是剧烈的,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如玛多县的生态退化问题,在其气候干旱化趋势在三江源地区并不十分突出的前提下,生态退化却尤为显著,这主要是"人祸"造成的。

    据了解,二十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玛多县人均占有生畜达到100多头只。虽然超载过牧现象已经露头,但"突破百万牲畜"的口号依然喊得震天响。此后短短几年间,人口不足1万的玛多县,牲畜总数就达到了79万头。牛羊太多了,蚂蚁一般密密麻麻分布在草场上。草原厚度在牛羊的啃食下不断下降,直至只剩草根贴着地面。

    盲目的开发在这个时候又在玛多县推波助澜。沙金资源开发,每年都引来大批淘金者;虫草价格连年飚升,上万的"虫草大军"年年涌入草原进行掠夺性采挖。为了追逐利润,人们开始大肆捕杀狐狸、老鹰等草原田鼠的天敌,制成标本贩卖到大城市。狐狸与狼很快在草原没了踪迹,天空中也看不见老鹰飞过,鼠害却迅速蔓延,一发不可收拾。在玛多县的扎陵湖乡,目前全乡558万亩可利用草场的82.4%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退化。

    抗天灾控人祸 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针对三江源在人全国生态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正不断加大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总面积达15万多平方公里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在2003年初正式成立。

    据了解,目前青海省已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下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这一规划涉人工增雨、退牧还草、重点湿地保护、草地综合治理、牧区能源建设等十个方面,抗天灾控人祸,治理三江源区生态。

    在整个生态环境体系中,水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它通过对其他生态要素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变迁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水的盈亏决定着生态环境的发展方向。据青海省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介绍,目前在三江源地区已总共建成了近80处人工增雨点,从1997-2003年,连续7年组织实施了三江源人工增雨,仅黄河上游就累计增加降水量103多亿立方米。人工增雨不仅增加了黄河径流量为沿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改善了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在人工增雨作业区,森林草原植被得到了恢复,牧草产量增产20%以上,每亩草场增产牧草35公斤,植被覆盖度平均增加了15%。

    人工增雨的同时,三江源生态大移民也进行的如火如荼。我国从今年开始正式在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大移民,4万多名牧民将逐渐在城镇定居,5年后,三江源核心区将再成"无人区"。据青海省农牧厅退牧还草办公室介绍,青海省政府决定将三江源的18个核心区以及生态退化特别严重地区的牧民进行整体移民搬迁。这项移民计划涉及牧民7921户、43600人。截止目前,三江源地区近2000户搬迁牧民已入住到移民社区定居房中,三江源地区草原禁牧面积已达1665.85万亩。

    除了增雨、移民,三江源湿地保护和湿地植被恢复工程、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野外巡护工程、草原草甸生态保护及治理工程、森林草原防火工程、科研监测以及宣传教育、社区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也已在去年启动,规划建设总投资25.2亿元。

    据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各种保护措施的多管齐下,已使得三江源生态出现了好转的趋势,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生态恢复。鉴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抗干扰和自我恢复能力低下,三江源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就以草原植被而言,要重现昨日的美丽,可能需要休养生息近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