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各地要览 >> 西北 >> 青海 >> 正文

三江源: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Eedu.org.cn 作者:刘鑫焱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0-5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黄河总流量的49.2%、长江总流量的25%和澜沧江总流量的15%都来源于此,被誉为“中华水塔”。

  近年来,草原沙化、湿地萎缩、鼠害猖獗、湖泊干涸……诸多生态灾害频现三江源,一时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三江源的另一个现实是:16个县区中,有7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当地农牧民总人数的63%,是青海省贫困现象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生态恶化与区域性贫困交织“并行”,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近年来,三江源地区努力探索走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

  畜牧业发展巧做“加减法”

  “十几年前,25亩草场就能养一只羊,现在100亩都养不活一只羊。”玛多县牧民钱卓玛说,听老人讲,早年的玛多草原水草丰美,5亩草场就能养一只羊。是过度放牧,给三江源的生态恶化埋下了无穷的隐患。

  青海省传统的草地畜牧业靠天吃饭,重数量轻效益,甚至不顾草场承载能力盲目增产。早在1979年,这里的放牧总量达到1300万头,超出正常放牧量的50%—60%。加上天公不作美,连年干旱,日复一日,三江原草原生态恶化趋势日现:90%的草地出现退化,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达1.87亿亩;单位面积草产量较50年前下降近一半。

  三江源畜牧业产值占GDP近五成,牛羊多了不行,离了牛羊更不行。“牛羊不仅是牧民的生产资料,更是生活资料。”果洛藏族自治州三江源办主任牛龙蛟掰着手指说:“牧民吃的牛羊肉、酥油、曲拉都来自牛羊,烧的是牦牛粪,离了牛羊,三江源的发展无从谈起。”

  草原是三江源生态的主体和重要屏障。青海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就是如何把草原上“多出”的牛羊“减”下来。近年来,青海结合国家实施退牧还草、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两大工程,在三江源核心区采取多种手段,大力实施禁牧、减畜等多项工程,截至目前,已划定禁牧区近8000万亩,“减”畜330万头。做“减法”的中期目标是:在现有放牧总量的基础上再削减1/3,实现三江源的草畜平衡。

  “减法”的“疗效”最终要用“加法”来巩固——畜牧业如何增加生态要素、如何通过其他渠道保证牧区群众“减畜增收”。今年,青海省发展生态畜牧业体系试点工作已在长江、黄河源头铺开。这一“加法”的目标是,通过人工干预,化解人类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三江源的“筋骨”是生态

  “离了畜牧业不行,光靠畜牧业也不行。”玉树藏族自治州的巴桑说。以玉树州为例,以最低温饱标准计算,现有可利用草场只能承载22万多人口,而现有人口超过30万,“牛羊”不能解决所有人的穿衣吃饭问题,还应发展非农产业。

  非农产业该如何发展?

  三江源地区不仅农牧民贫困,GDP、财政收入也是少得可怜:三江源地区16县2005年GDP总量为33.7亿元,仅相当于广东省半天的产值;果洛、玉树两州财政收支比都在1∶25以上,有的县财政自给率只有1%。

  三江源地区黄金等有色金属矿藏储量丰富,矿产开发能快速增加GDP、财政收入,有人把发展的目光瞄在矿业上。但问题在于,开矿对生态的破坏更大。在日前举行的三江源区生态系统价值评估会上,专家分析测算: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直接使用价值为7.1万亿,间接使用价值为3.3万亿,非使用价值为9514亿元,总值超过11万亿。33亿多元的GDP与之相比,可谓“九牛一毛”。三江源的“筋骨”是生态,而非GDP、财政收入,搞好生态就是在“长筋骨”!

  2006年青海省省长宋秀岩宣布:在三江源地区停止一切矿产资源开发,不再对当地政府实行GDP考核,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生态保护作为各级政府第一位的发展目标。

  “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将走多元化道路。”青海省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拿着厚厚的研究报告说。《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及藏毯业发展研究报告》根据三江源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等发展水平,确定藏毯业、生态旅游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采集业、运输业及居民服务等环保型二、三产业为重点发展对象。

  李勇介绍,这些产业确定基于三个标准:一是利用生态而不消耗、威胁生态,增加牧民收入;二是对技术要求不高,吸纳就业能力强;三是经过问卷调查得到当地民众认同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而这些产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对象:不再养牛羊的牧民。

  目前,三江源生态旅游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藏毯产业已经起步,牧民靠编制藏毯增加收入,其他特色产业得到相应发展。

  按照规划,到2010年,三江源地区将完成退牧还草9658万亩,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20%至40%,40%的沼泽湿地生态系统,预计年增加降水量80亿立方米,增加向黄河径流输送水量12亿立方米,按目前万元GDP产值耗水量计算,将会带来700多亿元的产值。

  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

  有人形象比喻说:人和生态是三江源生态文明的两条腿,长短不齐,“走路”一定不稳、甚至栽跟头。只有二者协调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三江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牧民平均受教育不到3年、成年文盲率高达45%……三江源发展的“滞后”体现在GDP、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上,更体现在人的发展上。三江源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这些制约其经济发展,更制约人的全面发展。

  当地群众缺技能、少文化,除靠草原、养牛羊,别无选择。而草场不见多,要“养活”的人却日趋增多,生态形势可想而知。除恶劣的自然条件外,散居于深山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是产生这些问题的直接诱因。 

  把握“症结”所在,青海省结合三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自愿的前提下,免费盖房、每年6000元、8000元不等的补助,鼓励牧民搬进现有城镇;在公路交通沿线、传统商贸集散地、乡镇政府所在地,布局建设一批生态移民集镇和聚居村落。目前,在城镇、公路沿线和饲草基地附近已建成35个移民社区、新建51个,新建17所、改扩建32所学校,超过3万牧民进入城镇社区。

  通过国家支持、地方投入完善生态移民城镇、社区的水、电、路、教育、卫生等公用设施,让“进城”牧民集中定居,享用更好公共服务。对走出草原的牧民进行生活技能培训,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培训劳动技能,推动劳务输出,让他们从事新工作。与此同时,青海省把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作为三江源地区政府主要考核指标,大力推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卫生室、培训卫生技术人员,提高医疗软、硬件水平,让牧民享受更便捷、廉价的医疗服务。

  这些措施吸纳草原上“过剩”的牧民,减轻了生态压力。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了牧民生活质量,改善了下一代成长条件。让下一代受到好的教育,提高其社会竞争力,长大不再依赖草场、牛羊生活,有机会走出大山、走出三江源,参加社会竞争。

  “人有出路,三江源才能生机重现。”如今的决策者深谙此道。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