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环保NGO:配角转向主角 |
|
作者:李天宇 文章来源:记者观察杂志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7-1 13:05:56 | 【字体:小 大】 |
为环境事业建言献策
环保民间组织主张环境友好,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作为一种民间力量,对政府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开展社会监督,参与环境决策,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2年,重庆市决定在主城区建三十万千瓦燃煤发电厂,市民反映强烈。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组织市民召开研讨会,建议政府停建这项以牺牲重庆市主城区空气环境为代价的工程。2003年底,重庆市政府停建该工程,中国电力报用一整版报导“火电建设遇到了NGO的挑战”。
2005年4月和10月,中华环保联合会先后组织了百名专家参加的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和九寨国际环境论坛,就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水环境战略、能源与环境战略和环境投融资战略等,向国务院有关部门递交了五份环境决策建议书,为国家环境决策提供支持。
2003年8月,云南省提出了在怒江中下游修建两库和13个梯级水电站的开发方案,引起各界专家的质疑。2003年11月底,“绿色流域”、“绿家园”和“自然之友”共同呼吁保护怒江,得到众多环保民间组织响应,由此引发了怒江开发支持方和反对方的社会大讨论。
2004年2月,“绿色流域”通过云南省政协部分委员提出了“保护怒江、慎重开发”的提案,环保民间组织代表也就此上书中央政府。根据中央政府的部署,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邀请36位生态、农业、林业、地质、遗产保护、水利水电、鱼类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相关领域的专家,专题研究怒江开发问题,形成了“保护怒江、慎重开发”的共识。
2004年9月,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开始施工。2005年3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圆明园湖底正在铺设防渗膜,保护还是破坏》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3月31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叫停该工程,责成补办环评报告;4月13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举行听证会,“自然之友”、“地球纵观”、“地球村”等环保民间组织负责人在听证会上发言,明确反对防渗工程;7月15日,环保民间组织发起了“圆明园生态与遗址保护研讨会”,建议实施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8—9月,圆明园防渗整改工程实施完成,圆明园防渗整改湖注水,水面恢复。2006年初,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推进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办法》出台。
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环境与贫困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贫困导致环境破坏,环境恶化也会造成贫困加剧。近年来,我国环保民间组织深入农村,积极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绿色经济,在保护环境中实现扶贫开发。
陕西妈妈环保志愿者协会围绕政府西部开发战略部署,在10个试点县一万户农户中开展“绿色家园环保示范户”创建工作,引导农村妇女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生态农业和建设以秸杆、人畜粪便综合利用的农村庭院沼气再生能源,走出了一条贫困家庭依靠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经济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已表彰树立了300户典型示范户,其中30户被树立为“绿色家园十佳户”。
湖南岳阳市环保志愿者协会组织退耕农户植树造林,每亩付给农户100元补贴,成林后全部效益归农民所有,极大地调动了退耕还林农民的积极性。
云南省丽江拉市海地区生态资源丰富。拉市海鱼的市价高,刺激当地居民过度捕捞,资源急剧衰退;当地居民无以为计被迫上山砍树,进一步加剧了生态恶化。2000年5月,“绿色流域”启动了拉市海水环境和水资源保护项目。与当地政府、村民和国外专家四方携手共同制订了流域管理规划,建立了村级流域管理小组,对流域的渔业、农业和旅游开发等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当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目标。2003年3月,在日本召开的世界水论坛上,拉市海项目被评为全球150个“最佳水资源保护项目”之一。
云南省西北部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当地农户的炊事和取暖主要依靠薪柴,滇西北15个县每年薪柴消耗量约达360万立方米,对当地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造成了较大的压力。2004年10月,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在云南实施了绿色乡村信贷项目,发展生物能替代薪柴模式。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协会和农户合作,在当地创建绿色乡村协会,并为绿色乡村协会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开发沼气等生物能。绿色乡村协会把愿意使用替代能源的农户组织起来,走出了一条村民自愿参与、自我管理、良性发展新路。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