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农村建设的思考
摘 要:生态农村建设作为生态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吉林省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国务院以环函〔1999〕436号文批准吉林省为全国生态省建设试点至今已有十年时间,系统回顾生态农村建设情况对吉林省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分析了吉林省生态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村,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民
一、吉林省生态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1.生态农村建设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经济发展
吉林省农村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大部分地区以玉米种植为主,生态农村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功能。它的建设必然要有相应的生态产业结构做支撑。适合农村发展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等。功能完善的生态农村能够改善吉林省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现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发展。
2.生态农村建设能够带来良好的效益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市场效益上看,可以生产高品质的绿色农产品,满足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提高农业生产利润,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从成本效益上看,生态农业生产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保持土壤肥力,循环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收益;从生态效益上看,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生态旅游可以充分利用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风貌吸引游客,投资少,回报高。绿色环保的农产品加工业,充分利用生物能、太阳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和废物处理成本,生产产品质量好,市场价格高,能够带来较高的收益,同时,吸引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使利益惠及更多农民。
3.生态农村建设能够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农村环境可分为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首先,生活环境的优劣涉及居住条件、垃圾处理、能源使用及废气废渣排放、空气质量、公共设施等方面。建设生态住宅,是充分利用自然、节能节水节地的同时建设绿化、美化、整洁的生态住宅,降低村民生活成本,提高居住质量;合理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回收畜禽粪便,改善农村空气质量及环境卫生;建设污水处理塘和垃圾回收站,保障村民用水安全,改变脏乱差的乡村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道路条件,减少空气浮沉,便利交通,利于村民出行。其次,提高生产资料、资源的利用效率,采用新技术新品种,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农业废弃物做到资源化利用,秸秆实行还田、堆肥、气化、生产食用菌等均有利于提高节约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4.生态农村建设能够提高农民素质
生态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基础设施、生态世界观教育及生态行为规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文化设施、通讯设施、教育设施等。对居民要进行生态伦理及生态意识的生态世界观宣传教育,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将生态观根植于农民心中,提高农民的现代公民意识。培养节约用水、用电、节约易耗品的习惯,倡导使用绿色环保产品、杜绝浪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促使农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养成环保习惯,践行生态世界观,规范行为,提高农民素质。
二、吉林省生态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吉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为生态农村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2008年吉林省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67.89万公顷和102.31万公顷,分别提高2.3%和6.1%。有利的保证了生态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用水。为用清洁能源而建立的乡办水电站由2001年的63个增加为2006年的80个,发电量由3.86万千瓦时上升为5.48万千瓦时。但对新能源利用的设施建设不够,以至于2006年末,全省农村住户炊事使用的能源主要仍为柴草。其中,主要使用柴草的335.9万户,占93.4%;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60716户,占1.7%;主要使用沼气的仅为273户;主要使用太阳能的仅为34户。可见,能源设施建设仍然落后。
2.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状况
2004年以来,吉林省加快了农村生态经济建设,并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尤其是全省“三品”(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及特色园艺产业的迅速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起了重要作用,“三品”产量每年平均以49.18%的速度增长,实现的产值每年平均以56.95%的增幅增加,带动农户以31.2%的速度增收,带动农户数量每年平均以21.73%的速度增加。同时,园艺特产业发展迅速,产值逐年增加。2008年全省实现园艺特产业产值474亿元。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增速放缓的现实,从2005年到2008年,“三品”的产量和产值呈现低速增长且交叉波动增长,2007年“三品”产值增幅29.3%,而产量增幅却仅有11.3%,2008年“三品”产值增速为12.2%,而产量增速却为22%。
3.农村环境建设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农村的环境状况有所改善。目前吉林省的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为64.03%,在国家位于中上等的水平;农村改水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取得了巨大成绩。截止2006年底统计,省内有95.87%的农村人口饮水条件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绿化面积增加,2008年林业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7.3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2.1%。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262.2万户,占72.9%,污水有47.4%被随意排放;45.9%经明沟排放;0.62%经暗沟排放;6.38%经管道排放到河流、坑塘或农田。目前吉林省农村尚无污水处理厂。吉林省农村大约有38.62%的生活垃圾是直接乱倾于宅前屋后、田边、池塘边、路边;乡镇基本具备垃圾收集能力,但村屯基本没有建立。①目前,一部分城市由于环保原因禁止生产使用的生活日用品(如一次性塑料制品等)正在悄悄向农村转移;一部分企业和个人也偷偷的将生产和生活垃圾倾倒到农村。
三、吉林省生态农村建设的出路
1.多方筹资,加大生态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加快生态农村建设要先解决资金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农民多方力量来筹措资金投入农村生态建设。生态建设作为一种公共品,要由政府作为出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使企业看到投资生态农村的长远利益,吸引企业进行投资;同时,利用市场获取利润,发挥自我造血功能进行自我改造。农民作为生态农村的建设者和主要受益人,应积极支持生态建设,出资出力,响应政府号召,建立适当的筹资体制,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参与生态农村建设。
2.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
政府要成立领导小组,负责生态农村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系统,协调各部门和有关乡镇、村,保障规划的科学实施。乡镇应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实施方案。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工作的领导,把发展生态农村建设作为今后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的重点。
3.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农村环保意识
由于广大村民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在农村发展经济的同时,还不能自觉地把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是造成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在农村中大量存在的短期行为使得生态建设工作难以落实。应加强生态知识宣传的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充分发挥示范村的作用,使农民看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从而自觉的加入到生态农村的建设中来。
注释:
①吉林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吉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吉林省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Z].2001-12.吉政发〔2001〕31号.
[3]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 [OB/DL].(2008-10-31)[2009-08-15].http://www.sxny.gov.cn/Html/2008_10_31/41124_58436_2008_10_31_74296.html.
延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