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潘晓东 刘学敏    文章来源:经济与管理研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7-1

  二、推进城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城市推行节能减排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制度性障碍。这些障碍有许多不是在短期内可以消除的,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虽然可以采取的措施很多,但有两点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在城市规划中,要适度反“功能区”的传统。

  功能区划分是城市规划中的核心内容,它把城市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如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金融区等,功能区是城市功能的载体,是实现城市功能的空间集聚形式,是现代城市运行的方式。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所承担的主要功能,确保自己所占有的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也使整个城市在多元功能整合的基础上进入更高的运行层次。然而,这种城市划分功能区的传统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笔者曾经考察的位于伦敦附近的伯丁顿(Beddington)社区,它由伦敦最大的商住集团皮保德(Peabody)、环境专家及生态区域发展工作组(Bio-Regional Development Group)联合开发,实现了“零能源发展”(BedZED:Beddington Zero energy development),成为引领英国和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典范,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该系统的设计把工作区与居住区结合于一体,一反“功能区”传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城市人口的流动。

  基于此,ZED设计达到以下目的:减少电力供应负担,从而减少了新建电站的要求;减少水供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水污染;减少生活和工作中交通拥塞;居住地和工作地在一起,可以减少交通污染排放;减少公共交通的负载,减少拥有私家汽车的需求;减少对地方供应链的刺激;减少社会疏远,因为在24小时中,所有的团体都在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国家对化石能源的消耗,减少碳释放量;由于污染减少和环保住宅带来健康问题的减少;减少在城市中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减少农业用地的丧失,而且在保证住宅人口高密度的同时又能提供新房屋中玻璃温室和花园带来的适宜。

  建设这样一个实验性建筑群的目的,是为城市住宅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综合性解决方案,它同时解决环境、社会、经济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并运用一些可靠的办法降低能耗、水耗和汽车使用量,最大限度地使用太阳能。其建筑设计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如可再生能源、完美的建筑设计、可持续材料和低环境影响等,是比现代西方建筑和整体设计更为可取的方案,而且开始在世界各地推广,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伯丁顿“零能源发展”社区的发展才刚刚开始(始于2000年),而且规模还不大,在发展中还遇到许多问题,但它却为人们展示了通过节能减排设计和反功能区传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

  第二,要在观念上创新,摒弃现代经济学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

  现代经济学有一个似是而非的认识,就是扩大消费甚至浪费可以刺激需求,如果你节约100元,就可能使一个人失业一天;反过来,要是你购买商品,就会增加就业,而且通过乘数的作用使就业和收入成倍提高。针对20世纪30年代英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凯恩斯在电台上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号召:爱国的主妇们,明天一早上街到各处广告所展示的精彩的销售场所去吧!……你们会感到额外的快慰,因为你们做了有益的事情,增加了就业,增加了国家的财富。为了克服萧条,经济学甚至提出,“挖一个大坑,然后再埋上”,以借此来扩大就业,增加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境况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各级政府都致力于扩大社会投资,增加消费。为此,全国各地出现了大搞“形象工程”的热潮,修大广场、盖办公大楼、铺大草坪美化市容等成为流行的风气。许多政府新领导班子上任以后,在错误的政绩观下,以投入求速度、以消耗求发展,普遍大搞“政绩工程”,特别是热衷于投资建设产值高、税收多的大项目;在消费领域,鼓励消费,全社会形成超前消费、过量消费的奢靡之风。

  的确,这些措施拉动了内需,刺激了经济增长。然而,增长并不等于发展。作为发展,不仅包括增长,还包括结构升级和制度演进,甚至还包括思想观念的变化。必须摒弃一种认识:更多的消费甚至浪费,可以刺激生产,通过乘数的作用可以引起生产的更快发展,使更多的人就业,可以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中充分就业的目标。实际±,这是一个谬论。因为它只看到即期效果而没有看到它的长期影响;只看到一个硬币的正面,而没有看到它的反面。刺激消费固然可以扩大生产,增加就业量,但如果把生产要素转移到节能和减排的设施上,同样可以扩大生产和就业,产业结构轻型化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只不过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所以,在微观层面上,需要在政策上不断创新,使节能减排政策与城市建设相配套,并通过利益的诱导机制,使节能减排成为城市居民自觉的行动;在宏观层面上,节能减排工作必须与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两者相互支持,而不是互相抵牾,在保增长和促进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实现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文章录入:ahaoxie    责任编辑:ahaoxie 

    延伸阅读
    精彩图片
    文章评论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请您注意:
     ·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请注意语言文明,尊重网络道德,并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环境生态网文章跟帖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您在环境生态网发表的言论,环境生态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
     ·发表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如您对管理有意见请向文章跟帖管理员反映。

    绿色进行时
    推荐文章
    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第一章  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改…
    绿色生活
    驴行天下
    考试频道点击排行
    环境资讯点击排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