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热门
- 没有文章
最新推荐
为碳税热身 自发“碳约束”钟声敲响
发布日期:2010/5/11 9:38:41 作者:李阳丹 出处:中国证券报
从“绿色供应链”到“碳税”
郭沛源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终端产品如果号称自己的产品是低碳产品,那么该产品的全部生命周期应该是低碳的,这实际上很大程度取决于其上游原材料本身和生产加工的过程。
沃尔玛中国公共关系高级总监李玲表示,沃尔玛是绿色供应链上核心的枢纽,但其可控范围仅占供应链节能目标的8%,其他的90%多来自上游供应商。为此,沃尔玛从2008年起正式实施绿色供应链,凡是进入该供应链的任何供应商必须提供环保性能达标的产品。2009年,沃尔玛的绿色供应链进入中国,与1万多家中国供应商开始执行新的供货协议。
“沃尔玛对供应商提出新的要求后,我们开始关注商品生产的能耗、碳排放等指标。来参加这样的会议也是希望多了解一些碳排放方面的信息。”在某低碳会议上,一家为沃尔玛供货的服装生产商销售经理表示。
据了解,沃尔玛新供应商协议首先在出口到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中国供应商中实行,首批实施的行业为服装,之后将推广到家居用品、玩具及所有商品领域,并会推广到全球向美、英、加3国出口的供应商。据悉,截至2009年底,已有2268家卖售商和117种产品正式加入沃尔玛的绿色供应链。
对于沃尔玛的供应商来说,这无疑是挑战。一些供应商坦言从来未曾关注过自身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等情况。而从现在到未来,市场中自发的“碳约束”将越来越多,下游生产企业正在以各种方式倒逼上游“低碳”。除沃尔玛外,戴尔、联想、李宁、神州数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提出构建绿色供应链。据媒体报道,在美国、英国等一些环保发达国家的部分产品上已经出现了“碳标签”,让消费者直观地了解所消费的产品的碳排放情况,并以此来引导消费者的消费选择。
如果说一些跨国企业对自身“碳信息”的关注是因为这关乎其“名声”,而对于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重视碳排放最大的动力则在于碳金融带来的“真金白银”的效益,以及提前应对未来可能实施的碳税。
陈颖在中国的CDP项目中发现,国内一些上市公司从两年前就开始关注自身的碳排放,这些公司由于自身能耗较高,往往积极关注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得资金的机会。
据龙源电力(0916.HK)总经理谢长军透露,龙源电力去年的CDM收入将近2亿元,今年的收入可能达到4亿元,CDM为公司税前净利润的贡献为10.9%。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高广生则表示,尽管CDM提供的资金对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只是一个很小的补充,但却起到了杠杆的作用,使得这几年中国风力发电取得了史无前例的高增长。
而对于未来可能征收的碳税,大部分高耗能企业都感受到了压力。据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在4月份的“2010中国绿色公司年会”上透露,碳税的研究工作已经做完,希望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征收。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表示,碳税还没有提上日程,但他同时认为“绿色供应链”等基于市场逐步形成的“碳约束”是合理的。也有专家表示,政府迟迟不出台碳税是担心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而如果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市场自发的约束,并在压力下实现减排,那么未来碳税出台的影响就会最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