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中国气象局:今年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

    [内容预览]

    | 2016/6/28 17:54:02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7日讯(记者杜芳)中国气象局今天召开全国汛期气象服务再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在会上指出:今年以来,全球和我国天气气候异常复杂,突发性、极端性、致灾性明显,预测预报难度大,各级气象部门一定要把形势估计得更复杂一些,把困难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把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工作做得更精准一些,再接再厉,认真扎实做好汛期气象服务。中国经济网记者从会上获悉,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较常

    [阅读全文]

  •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开始评选

    [内容预览]

    | 2016/6/28 17:52:40
    中国科协关于开展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年度“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推荐工作的通知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有关高校科协: 为激励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热情,引导广大女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伟大实践,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决定共

    [阅读全文]

  • 人大常委会审议多项生态环保法律修订修正草案

    [内容预览]

    | 2016/6/28 15:50:25
    本报记者郭薇6月27日北京报道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今日在京召开,继续审议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审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的节约能源法等6部法律的修正案草案、关于提请审议批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新增列六溴环十二烷修正案》的议案。  《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三审稿)建议,对野生动物利用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管;防止保护区域交叉重叠,为下一步改革留出空间;同时增加单

    [阅读全文]

  • 环境道德教育应成为环境教育核心

    [内容预览]

    | 2016/6/28 15:49:15
     编者按  环境道德教育是培养解决环境问题应具备的价值观和态度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纲要(2016~2020年)》提出,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和生态道德。作为系列报道,本报记者此次采访了长期从事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河北经贸大学教授柴艳萍,就如何让环境道德教育成为一种素质教育、社会教育提出建议。  ◆本报记者李军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此

    [阅读全文]

  • 2016年度十大新兴技术:区块链、二维材料

    [内容预览]

    | 2016/6/27 17:45:40
    从长长的名单中选择出来十大新兴的技术领域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6月27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2016年度十大新兴技术,年度十大新兴技术榜单由论坛的新兴技术理事会编译,与《科学美国人》杂志合作出版。入选技术集中在可以改善人们生活、推动行业变革和维护地球生态等领域。在各项技术被广泛使用之前,论坛也提供了一个辩论平台,讨论技术可能会为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带来的风险和担忧。“我们想要考虑一些伦理问题,比

    [阅读全文]

  • 摸清生态十年变化 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内容预览]

    | 2016/6/27 10:26:30
    ◆本报记者吕望舒  2012年1月,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历时三年完成,近期发布《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调查评估报告》。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项目组有关专家,请专家对调查评估报告进行解读,详解调查评估项目的意义和作用。  揭示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时空特征与演变规律  2000~2010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

    [阅读全文]

  • 《自然》杂志出特辑分析中国科研轨迹

    [内容预览]

    | 2016/6/24 8:18:33
    科技日报北京6月23日电 (记者王小龙)英国《自然》杂志23日推出中国特辑,用大量的数字、图表、评论和分析文章为读者描绘了中国科研的现状和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轨迹。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在该特辑题为《加强中国基础研究》的评论中表示,中国必须提高基础研究质量,正确看待科研诚信问题。杨卫称,中国科学进步巨大,但是影响力依然不高。相比法国24%,美国18%,日本12%的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中国的

    [阅读全文]

  • 杨卫《自然》发文: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

    [内容预览]

    | 2016/6/23 16:19:25
    2016年6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在Nature(《自然》)发表评论文章“Boost basic research in China(推进基础研究在中国发展)”(Nature 534, 467-469(2016))。现在此发布文章中文译文,同时转载英文原文。杨卫在本评述中指出,提高科学研究质量,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提升成果转化水平,将奠定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基础。中国经济增长有赖于创

    [阅读全文]

  • 曾庆存院士获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奖

    [内容预览]

    | 2016/6/23 16:17:47
        瑞士日内瓦当地时间6月22日下午,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理事会第68次届会决定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曾庆存先生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 曾庆存院士是世界上享有极高知名度的科学家,在大气科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他在卫星气象遥感理论、数值天气气候预测理论、气象灾害预测和防控高度问题以及地球系统模式方面做

    [阅读全文]

  • 绿色生活: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将得到有效分类

    [内容预览]

    | 2016/6/23 15:18:51
    ◆中国环境报记者 张聪  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近日联合发布《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向相关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征求意见。针对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本报记者采访了征求意见稿的起草专家之一、上海市环境工程设计科学研究院院长张益。  中国环境报:推行垃圾强制分类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一是鼓励为主,强制为辅。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群众利益和社会

    [阅读全文]

  • 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发布,危险废物,多了一百一十七种

    [内容预览]

    | 2016/6/22 10:06:42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16版)近日由环保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公安部向社会发布,自8月1日起施行。新版名录有哪些修改,危险废物管理有哪些新思路?  危险废物种类多、性质杂,一次修订解决所有问题不现实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自2008年修订实施以来,对加强我国危险废物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但随着我国危险废物管理的深入,及“两高”《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实施,200

    [阅读全文]

  • 《自然》选出十位中国科学之星

    [内容预览]

    | 2016/6/22 9:21:12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自然》杂志6月20日介绍了10位中国科学家。他们由该刊记者和编辑选出,在神经科学、中微子、空间科学以及结构生物学等领域有重要影响,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科学领域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有5人来自中科院系统。他们包括,中科院遗传发育所高彩霞(最先将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用于小麦和大米等农作物上);中科院国家空间中心吴季(其基础空间科学任务将科学发现放在了中国空间计划的核

    [阅读全文]

  • 十面埋“辐”你知多少

    [内容预览]

    | 2016/6/21 21:07:35
    由于宇宙射线和地球上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影响,“危”风凛凛的“核辐射”在我们日常生活几乎无处不在,工作,生活和学习无形中都要接触辐射源,比如来自地外的宇宙射线、家装材料中的放射性成分、去医院做X光和CT检查等。生活中的核辐射到底可不可怕?哪些是人体可以忽略的?哪些又是长期接触很高危的?该如何防护它们的伤害?辐射,是一种能量,以电磁波或粒子形式在真空或者物质媒介中传播。自然界中,某些原子本身并不稳定,有

    [阅读全文]

  • 院士专家建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

    [内容预览]

    | 2016/6/20 16:09:05
    科技日报西宁6月19日电 (记者马延芳)6月19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科技支撑院士专家咨询会在西宁举行。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马顺清、中共青海省委副秘书长侯鹏宁出席会议。徐德龙、孙鸿烈、吴天一、李佩成等27位来自中国工程院、中科院相关领域的院士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厅长解源主持会议。马顺清表示,青海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试点方案》要求,制定了《关于实施的部署意见》,提出了8个方面、31项重点

    [阅读全文]

  • 中美联合研究显示中国生态保护政策成效显著

    [内容预览]

    | 2016/6/20 14:47:03
    新华社北京6月17日电 16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中美两国研究人员对中国生态环境政策的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的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保护政策已取得明显成效,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报告以中国《全国生态环境十年(2000-2010)变化遥感调查与评估》为蓝本,调用了2万多份卫星图片以及土壤、水文和气象数据,以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发的“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交换综合评估”计算机模拟软件为工

    [阅读全文]

  • 中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10年节能15.7亿吨标准煤

    [内容预览]

    | 2016/6/20 14:44:34
    据新华社电昨天,记者从京津冀产业创新协同发展高端会议上了解到,过去10年来,中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累计节能15.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亿吨。据介绍,从2005年到2015年,中国煤炭占能源消费的比重由72%下降到64%,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由7.4%逐步增加到12%。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1

    [阅读全文]

  • 防治荒漠 利国惠民

    [内容预览]

    | 2016/6/17 17:32:00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二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荒漠、利国惠民”,旨在凝聚社会共识,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动员全社会参与荒漠化防治,实现绿色发展,惠及亿万百姓。  荒漠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防沙治沙工作。我国率先颁布实施了《防沙治沙法》,推行了省

    [阅读全文]

  • 环保新三司出发 征战环境治理

    [内容预览]

    | 2016/6/14 9:22:14
    环保新三司出发 征战环境治理向环境污染宣战,水、大气、土壤等三个新环境管理司整装出发。新三司的设立将环境管理由原来的以条线为主变为以板块为主,更好地对接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将使三大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分工、目标和职责都更明确,给环保工作提供了新的“抓手”向环境污染宣战,水、大气、土壤新三司整装出发。13日,环保部通报说,新设立的水环境管理司、大气环境管理司、土壤环境管理司,人员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六亿年前“分子活化石”

    [内容预览]

    | 2016/6/14 8:55:23
    本报广州6月12日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蔡珊珊)今天,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该校教授徐安龙团队发现了六亿年前RAG转座子的“分子活化石”,为“人类抗体重排机制的转座子起源假说”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相关研究近日在《细胞》上发表。人体的免疫系统分为两部分:先天的固有免疫和后天可改变的适应性免疫,抗体重排机制就是适应性免疫中,后天能应对无数病源侵害的最关键机制(例如疫苗的作用就基于此机制),因此,寻找抗体

    [阅读全文]

  • 松花江沿江湿地重生记

    [内容预览]

    | 2016/6/14 8:52:27
    科研人员在现场调查■本报记者 封帆湿地作为全球重要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在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与净化水体等方面功能巨大。然而,据国家林业局2014年1月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3年的10年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地球之肾渐枯竭地处广袤东北平原地区的松花江沿江湿地对松花江水域及周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支撑与调节作用。然而,由于农业开垦、放牧、挖沙

    [阅读全文]

9379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