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保科技 >> 国外动态
 
  • 小小水滴也能发电

    [内容预览]

    | 2008/2/14 9:51:27
    本报讯(记者董映璧)法国电子与信息技术实验室(CEA-Leti)和微米与纳米技术创新中心(Minatec)的科学小组,合作开发出利用水滴获得电能的技术方法。研究人员称,这种获取电能的方法可为建筑物外部的微型电子设备供电,比如,建筑的探测器等。该科研成果刊登在近期出版的俄罗斯《消息报》科技网页上。   为了确定从水滴中能获得多少能量,研究人员开发出了试验装置:水滴从高处落到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

    [阅读全文]

  • 克拉玛依“生物导弹”制服林木害虫

    [内容预览]

    | 2008/2/13 10:54:21
    新华社讯 一种独特的“生物导弹”在油城克拉玛依大显神通,被“导弹”命中的害虫迅速染上传染性极强的“重疾”,大批死亡。   据克拉玛依市政府办公室最新统计,当地自2005年施用这种“生物导弹”以来,农区的虫害防治成功率已达到85%以上。   克拉玛依是位于准噶尔盆地腹地的著名戈壁油城,几十年来石油工人和当地居民在城市周边人工造林,以阻挡风沙,改善生态,使荒滩变成绿洲。然而几年前,一种叫杨二尾舟蛾的害

    [阅读全文]

  • 《科学》:生物燃料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结果引发争议

    [内容预览]

    | 2008/2/9 10:45:21
    美国《科学》杂志2月7日发表的两项最新研究成果称,在某些情况下,用粮食作物等制造生物燃料不仅达不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反而有可能增加温室气体排放。这使本来就是非不断的生物燃料再起新争议。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利用粮食作物等大规模制造生物燃料需要更多的农田,将大片森林、草地等转变为农田这一过程本身会造成碳排放,而且还会破坏森林等吸收和储存温室气体的能力。此外,利用目前的制造工艺,

    [阅读全文]

  • 英生物学家培育基因改造老鼠 或助人类攻克感冒

    [内容预览]

    | 2008/2/6 20:29:06
    生物学家一直认为,只有人类和黑猩猩等高智灵长类动物才会患普通感冒,老鼠等动物从不感冒。但英国媒体4日报道,研究人员借基因改造,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只能像人一样感冒的老鼠。科学界认为这一成果值得庆贺。有“感冒老鼠”辅助试验,为人类早日攻克感冒顽症增添了砝码。“感冒老鼠”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塞巴斯蒂安·约翰斯顿是“感冒老鼠”研究的负责人。他与同事将导致普通感冒的鼻病毒注射到经过基因改造的老鼠身上

    [阅读全文]

  • BMJ:气候变化对卫生事业的影响应写入医学教程

    [内容预览]

    | 2008/2/3 14:07:00
    农民们由于气候变化迁移到城市会加速艾滋病传播(图片来源:Flickr/husar) A. J. McMichael及其同事在最近的《英国医学杂志》(BMJ)上写道,气候变化对卫生事业的影响应该被写入医学教程中。卫生领域也必须在自己的领域、特别是医院中,把温室气体排放降到最低。 这组作者们写道,如果环境破坏继续下去,千年发展目标中有关人类健康的目标将无法实现。他们强调了卫生领域专

    [阅读全文]

  • 科学家发现地球中心下地幔正在“变软”

    [内容预览]

    | 2008/2/3 14:06:00
    美国科学家日前公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地球的中心——下地幔比此前想象的更软。这一研究结果使人们对下地幔的传统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 下地幔位于地表以下660公里至2900公里处,位于外地核上层。此处的压力和温度极高,物质不再以地表的岩石形态存在。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报道说,由于无法直接采取地球最深部的物质样本,科学家们一般通过观测地震波的速度来确定这些物质的密度和组成成分。&nbs

    [阅读全文]

  • 转基因雄蚊——登革热的终结者

    [内容预览]

    | 2008/2/1 8:31:34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子传播给人类。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估计,每年通过蚊子传播的登革热患者达1亿人,死亡人数高达500万。登革热常见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域。近年登革热转趋活跃,影响全球各地,在东南亚部分国家,登革热已成为地方性流行病。最近,一家英国生物技术公司科学家表示,一种经过基因改造的蚊子,可预先设定成突发性早亡,利用此项技术将能控制登革热的蔓延

    [阅读全文]

  • 《自然》:洋面微小升温会大幅增加飓风活性

    [内容预览]

    | 2008/1/31 19:46:04
    图片说明: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等强烈飓风的合成卫星照片。(图片来源:UCL) 英国科学家近日通过研究,首次量化了海水表面温度的变化与北大西洋飓风活性之间的联系。他们发现,海水表面温度每增加0.5摄氏度,飓风的活性就会提高40%。研究论文发表在1月31日的《自然》(Nature)上。 进行此次研究的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本菲尔德灾害研究中心(Benfield UCL Hazard

    [阅读全文]

  • 人造生命获重大突破 "三步走"只差最后一步

    [内容预览]

    | 2008/1/31 19:42:38
       生物学家们一直期待这样的场景:在电脑上先“编程”设计某种生物,摁下“打印”键,接着按图纸生产出需要的DNA,最后植入某个细胞———一个全新的生命便制造出来了。这个大胆的想法也许很快能成为现实。美国媒体报道说,备受关注的人造生命研究日前取得重大进展,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制造出了细菌的所有基因,并组合出一套完整的基因组。科学界形容这一成果为人造生命的重

    [阅读全文]

  • 解读2008年世界科研热点(下)

    [内容预览]

    | 2008/1/30 9:54:24
      ■编者按   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预测,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微RNA、人造微生物、古基因组学、多铁性材料、人类微生物组、大脑神经回路7个项目或领域是2008年值得关注的科研热点。《共享科学》栏目邀请相关专家对以上7个热点给予点评,让读者和我们一起提前领略2008重大科研领域的精彩,并希望这些科研领域能尽快取得重大突破,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    

    [阅读全文]

  • 非洲鼠无痛感 或助人类研发止痛药

    [内容预览]

    | 2008/1/30 9:47:06
    非洲裸克分子鼠全身无毛,牙齿外突,状如香肠,是世界上最丑陋的动物之一。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9日援引最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卷》杂志上一份科学研究报道说,这种小老鼠对酸和辣引起的酸痛和灼痛感毫无反应。科学家希望通过对裸克分子鼠抗痛“秘密”的进一步研究,研制新型止痛药物,帮助人们缓解慢性疼痛。  没有痛感  裸克分子鼠居住在东非中部地下洞穴。这些洞穴一般深1.8米,狭窄黑暗,常年缺少氧气。  裸克分

    [阅读全文]

  • 细菌能变石油?

    [内容预览]

    | 2008/1/29 10:30:18
    德国人卡尔·奔驰研制的第一台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专利,从此汽油汽车风靡全球,燃烧汽油作为动力也似乎成为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世界经济论坛评出的“2008年科技先驱”,却赫然将细菌“开动”小汽车列入其中。我们是否正在告别汽油汽车时代?真正环保的汽车是否正向我们走来?   细菌是怎么激发能量的?   细菌、基因与汽车之间有何关联?美国LS9公司就从这三者之间,找到了一把开启能源宝藏

    [阅读全文]

  • 1月25日《科学》杂志精选

    [内容预览]

    | 2008/1/28 9:36:24
    封面故事: 雌性偏好决定雄性特征新的研究显示,科罗拉多草原上雄性鸣禽候鸟吸引异性的特征——从艳丽的羽毛到身体及鸟喙的大小——好像每年都在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雌性鸣禽的偏好。迄今为止,研究人员通常假设,雄性禽类外观羽饰进化的驱动因素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变动。但是,一项对彩旗云雀的为期5年的研究颠覆了这一概念。研究人员对这种鸟的配对模式、配偶选择及雄鸟的第二性征进行了分析。他们特别对雄鸟羽毛的

    [阅读全文]

  • 人类排放二氧化碳近半数被地球吸收

    [内容预览]

    | 2008/1/26 11:12:24
    新华社东京1月25日电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研究人员日前宣布,他们精确推算出海洋和陆地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由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的二氧化碳的30%被海洋吸收,14%被陆地生物圈吸收。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资料说,由该研究所大气动态研究室主任远(山字旁加鸟)康德领导的研究小组,精密分析了从冲绳及北海道观测点采得的大气样本,计算出全球大气、海洋和陆地生物圈的碳收支情况。结

    [阅读全文]

  • 1月24日《自然》杂志精选

    [内容预览]

    | 2008/1/25 13:58:48
    封面故事: 木星大气层的最新观测结果从2007年2月开始,在以冥王星为目的地的“新地平线”探测器掠过木星的时候,木星也成为了一组地基望远镜及哈勃太空望远镜密切观测的目标。该项目进行了几星期之后的2007年3月25日,位于北纬23度的木星最强喷射流中出现了一个强烈扰动,并一直持续到2007年6月。这类事件是罕见的,此前观测到此类事件的最近日期是在1990年和1975年。该扰动的开始时间是由

    [阅读全文]

  • 森林土壤二氧化碳监测有新手段

    [内容预览]

    | 2008/1/25 12:01:16
    本报东京1月24日电(记者  陈超)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中路达郎和小熊宏之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人造卫星观测使用的分光图像测量技术成功地对植物的根部情况和土壤有机物进行了分类监测。该技术能够正确把握森林树木根部情况,测量土壤有机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量。   森林吸收和释放可引起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气体。只有对森林土壤中的树木根部状况和土壤中的有机物重返及其含量进行测定才

    [阅读全文]

  • JACS:新型材料存储甲烷能力创新纪录

    [内容预览]

    | 2008/1/24 9:21:50
    图片说明:新型材料中的一个纳米笼子。(图片来源:Shengqian Ma, Miami University)  可替代能源技术是当前纳米研究的一个热点。科学家最近开发出一种类似海绵的材料,它具有迄今为止最高的存储甲烷能力。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23日的《美国化学会志》(JACS)上。 一类被称为金属有机结构(MOFs)的超多孔晶体材料已经慢慢涌现出来,它们具有很大的表面

    [阅读全文]

  • 日本专家找到让牛羊打嗝不排甲烷的方法

    [内容预览]

    | 2008/1/24 9:20:51
    牛羊等反刍动物打嗝会排出甲烷,而甲烷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日前成功找到一种使牛羊打嗝不排出甲烷的方法,这有望为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做贡献。 据日本《每日新闻》1月23日报道,甲烷是这些反刍动物的胃中微生物在分解、发酵植物纤维的过程中产生的。日本北海道带广畜产大学教授高桥润一领导的研究小组,在研究因食用含有硝酸盐的饲料而中毒的家畜时发现,食用含有大量硝酸盐的牧草的奶牛打嗝时,几

    [阅读全文]

  • 解读2008年世界科研热点

    [内容预览]

    | 2008/1/24 9:04:23
    热点一:强子对撞机欲寻新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按计划将于2008年夏季开始启动,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建造的最大的科学研究装置。研究人员希望它能产生大量新粒子并揭开一些科学谜团。但这一对撞机能否顺利启动并用于科研还是个问题,即使它只能贡献少量科研数据,那也足以被视为是重大进展。   ●点评:   张闯(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副经理)   经过10多

    [阅读全文]

  • 利用发光细菌监测水质技术开发成功

    [内容预览]

    | 2008/1/24 9:01:55
    本报特拉维夫1月23日电(记者  郑晓春)  位于以色列海法的Checklight公司利用地中海沿岸一种夜间会发光的细菌开发出一种对水中污染物极为敏感的物质,将这种物质做成的基底与发光细菌相结合,再配上一个光度计,即可快速便捷地对水质进行实时监测。只要将这种发光细菌放到含有害物质的水中,它们就会发出报警光信号,对这种信号测量分析,即可对污染物性质和污染程度做出判断。   该公司

    [阅读全文]

1723 篇资讯  首页 | 上一页 |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 下一页 | 尾页  20篇资讯/页  转到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