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开发出残渣重油和水混合燃料
[内容预览]
| 2007/12/18 11:34:37据日本媒体12月17日报道,日本神户大学的专家不久前运用特殊的活性添加剂,让残渣重油和水混合成一种新燃料,既有助于减少残渣重油的消耗,又能少排废气。 神户大学海事科学部和大阪的一家环境能源公司合作,通过向黏度高的残渣重油中添加一种特殊的无机界面活性添加剂,成功地让原本“互不相容”的水和残渣重油均匀地混合在一起。神户大学的专家将这种燃料称为“ECC油水乳胶燃料”,但研究人员没有透露具体的水[阅读全文]
-
科学家建议喷洒雾状颗粒
[内容预览]
| 2007/12/18 7:43:21为地球降温 科学家建议喷洒雾状颗粒 俄罗斯科学家17日称,他们已经找到了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新办法。 据俄罗斯科学院全球气候与生态研究所所长尤里·伊兹拉埃尔介绍,早在1974年科学家就发现,火山爆发能导致地表温度下降。研究结果表明,这是由于在火山爆发后,在10到16公里的高空中出现雾状漂浮颗粒,这些颗粒能够有效降低地球温度。 根据这一原理,可以采取人工手段在这一高度喷洒雾状漂浮颗粒,这些颗粒[阅读全文]
-
纳米技术会影响环境安全吗
[内容预览]
| 2007/12/18 7:16:50在科学界的日历上,如果11月20日属于干细胞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周则注定属于纳米安全性研究了。 11月25日,英国《自然—纳米技术》杂志公布一份报告称,调查结果显示,科学家们虽然认同他们所从事的纳米研究将给医学、环保、国防等领域带来突破,却对纳米技术可能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的风险而担忧。报告在全美范围内电话调查了363名纳米技术科学家、工程师和1015名非专业人士,20%的受访科学家担心,纳米[阅读全文]
-
美发明可加快生物降解的纳米杂交技术
[内容预览]
| 2007/12/17 8:17:47本报讯 美国康奈尔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伊曼纽尔•贾内利斯教授研究小组在美国化学学会最新出版的《生物大分子》杂志上发文称,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可生物降解的“纳米杂交”聚羟基丁酯(PHB)塑料,其分解速度比现在的任何塑料都要快。 贾内利斯教授及其同事对PHB塑料进行了改良,他们将纳米级的黏土颗粒(或称纳米黏土)掺入PHB塑料中,然后和未经改良的PHB塑料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改良PHB塑料[阅读全文]
-
以色列设计出空气对流发电能源塔
[内容预览]
| 2007/12/17 8:15:50本报特拉维夫12月15日电 以色列技术学院科学家设计出一种利用空气对流原理发电的能源塔,这种能源塔不仅发电成本低廉,还可用于海水淡化,是一种颇具应用前景的再生能源技术装置。 研究人员设计的这种能源塔,高914米,直径366米,塔顶装有可使空气降温的冷却水,当塔口处的干热空气被降温后开始下沉,并在下沉过程中不断加速,最终推动位于塔底的涡轮机发电。 据预测,该能源塔发电成本低廉,每度电的发电成[阅读全文]
-
合成生物价值几何
[内容预览]
| 2007/12/16 7:49:05就像上世纪60年代的公共雷达、上世纪70年代的转基因一样,合成生物的概念也刚刚在人们意识中形成,并且即将成为下一个10年最热的话题之一。随着研究的进展,这场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向我们席卷而来。合成生物学家称,他们的技术将能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食物供给问题,但也潜藏着重大危险。 推动这场革命的科学家信誓旦旦地保证,研究是用来解决非洲贫困、缓解全球变暖问题的,比如可解决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天然青蒿素短缺。天[阅读全文]
-
太阳能让二氧化碳重新燃烧
[内容预览]
| 2007/12/14 15:35:17环球能源网2007年12月14日报道 美国圣地亚国家实验室正在制造一种设备,通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的化学方法“重新产生能量”,在此过程中使用太阳能逆转燃烧过程。生成的一氧化碳能够用于生产氢气、帮助合成液体燃料等。 这种叫做反向旋转接收反应复原器的设备(简称cr5),将打破二氧化碳中的碳氧链,分两步重新组合,生成一氧化碳和氧气。借助太阳光将二氧化碳转[阅读全文]
-
《科学》:苔藓基因组有望揭开陆生植物进化之谜
[内容预览]
| 2007/12/14 14:27:19图片说明:通过测序苔藓基因组,科学家有望弄清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转变过程。(图片来源:David Cove) 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近日通过分析苔藓基因组发现,苔藓基因的丰富性超乎想象,并且具有许多独特的变异。根据苔藓在植物进化树上的独特位置,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揭示植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相关论文12月13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杂志上。 苔藓是一种古老的植物,它大约于4[阅读全文]
-
“无碳”发电给世界树一个新标准
[内容预览]
| 2007/12/14 8:30:2612月3日,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沃·德博埃指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石。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工业化国家应起带头作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加强技术合作,目前化石燃料仍被广泛使用,为避免使用化石燃料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应开发使用新技术。 2005年9月,“英国—欧盟—中国燃煤近零排放[阅读全文]
-
美《时代》杂志评出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
[内容预览]
| 2007/12/14 8:24:11新华社华盛顿12月12日电(记者 张忠霞) 最新一期美国《时代》杂志评选出了2007年度科学领域的十大发现,其中干细胞领域今年频频取得重大进展,这些进展位列十大科学发现的榜首。 《时代》杂志说,2007年11月,美、日科学家宣布,他们利用皮肤细胞“仿制”出具备胚胎干细胞功能的干细胞,从而避开了胚胎干细胞研究面临的伦理问题。另外,美国俄勒冈州健康和科学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宣布[阅读全文]
-
纳米技术:让人类寿命延长数百年
[内容预览]
| 2007/12/13 10:52:35长寿一直是古往今来人类的美好追求,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长期服用“丹药”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运用纳米技术延长寿命开始有了新的期待。 最近,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雷·库兹维尔预言,20多年后,在人的血液里植入一种大小接近血液细胞的“纳米虫”机器人装置,就能够从细胞及分子的层面让人体变得更健康。借助此项技术,未来人类寿命有望达到数百年。 他给出的时间表真的能够如期实现吗?借助纳[阅读全文]
-
冰原冻土:封存60万年前远古细菌
[内容预览]
| 2007/12/11 8:53:16位于西伯利亚、阿拉斯加和南极洲的冰原冻土(也叫永久冻结带)是终年积雪的严寒地带,环境十分严酷,生物难以在此生存。但科学家现在发现,这些冰原冻土里还是生存着很多种微生物,包括矽藻类、细菌、酵母菌、绀色菌等,它们虽然长时间处于冰封环境下,但解冻后仍然能复活。科学家就复活了冻土里冰封六十万年前的远古细菌。冰原冻土因环境恶劣而难以深入考察,一直是令人向往的神秘园。然而,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剧,这些永久冻结带[阅读全文]
-
阿根廷向蝴蝶学节能
[内容预览]
| 2007/12/11 8:42:19蝴蝶的壳很薄,它们是怎样在阳光下抵御曝晒,又在深夜保持体温的呢?生物学家发现,蝴蝶体表覆盖着一层细小的鳞片,当阳光过于强烈时,这些鳞片会自动张开,缩小阳光辐射角度,减少对热能的吸收;当气温降低时,鳞片就贴紧体表,增加对阳光热能的吸收并防止体内热量流失。 阿根廷原子能中心的核能工程师路易斯·华尼科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一种节能屋顶。这种屋顶利用对太阳能的吸收或反射,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从而在冬季当暖[阅读全文]
-
NSF将建3个地球临界带观测站
[内容预览]
| 2007/12/10 8:41:14近日,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批准建立3个地球临界带观测站,希望通过新一轮的地表全面观测来研究地球演化分水岭。 NSF已经为3个观测站选好了区域,从树尖到风化的岩石——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对气候和土壤变迁的响应。根据NSF的计划,地球临界带观测站将首次为科学家提供一个以系统方式致力于地球表面演化监测的基地。 在每个观测站,科学家们将调查综合的和耦合的地表演化过程,[阅读全文]
-
2007年年终报道:世界科技创新速度逐步加快
[内容预览]
| 2007/12/10 8:28:21得益于相对有利的政治经济环境,全球研究开发活动日趋活跃,世界科技创新正以更快的步伐向前迈进。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今年8月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专利申请数量正以每年平均4.7%的速度上升。 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很多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岁末之际,新华社部分驻外记者就所在国家和地区推动科技创新的新政策、新措施和新部署进行了盘点。 张忠霞(华盛顿分社):美国今[阅读全文]
-
科学家搜捕致病根源研究开始“收网”
[内容预览]
| 2007/12/10 8:12:14新华社北京12月9日电(记者 林小春) 2007年,科学家找到大量常见疾病的基因根源。美国《科学》杂志今年宣告,寻找致病基因的研究开始进入“收网期”,经过多年挫折,“基因猎手们感到自己终于将猎物逼到了死角”。 过去一两年中,有关Ⅰ型和Ⅱ型糖尿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肠炎、青光眼、肥胖、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冠心病、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等常见疾病致病机理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其速度是[阅读全文]
-
加科学家发现新甲烷氧化菌
[内容预览]
| 2007/12/10 8:09:59本报多伦多12月8日电(记者 杜华斌)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生物学教授皮特·邓菲尔德宣布,他们在新西兰的地热井发现了一种新的甲烷氧化菌,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喜食甲烷的细菌。该细菌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其可能成为减少垃圾场、矿山、工业废物、地热发电等场所甲烷排放的工具,从而成为人类与气候变暖斗争的有力武器。相关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这种被称之为Methylo[阅读全文]
-
美洛杉矶港将监测车船温室气体排放
[内容预览]
| 2007/12/9 22:03:36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市长安东尼奥·维拉莱戈萨12月7日宣布,为了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州政府将监测进出洛杉矶港的商业轮船、火车和卡车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 维拉莱戈萨说,根据洛杉矶政府与加州政府当天达成的一项协议,从明年开始,所有进出洛杉矶港的国内和国际货轮以及在码头上运送货物的火车和卡车都将被监测,有关部门每年将把所有监测结果提交给一个专门机构,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措[阅读全文]
-
澳大利亚袋鼠“排气”也环保
[内容预览]
| 2007/12/9 8:20:11新华网北京12月8日专电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袋鼠胃里有种特殊细菌,所以袋鼠释放的气体不含甲烷,不会像牛羊那样释放大量的有害气体。 与昆士兰州政府合作的科学家阿索尔·克里耶夫6日说:“澳大利亚排放的各种温室气体中,14%来自牛羊排放的甲烷。”科学家正在尝试把袋鼠胃中的细菌引入牛羊的胃中,以使这些牲畜也能释放像袋鼠那样的“环保气体”。 研究人员说,袋鼠胃中的细菌还可以促进消化,如果应用于牛羊,可以[阅读全文]
-
美国开发核热化学制氢
[内容预览]
| 2007/12/7 14:32:59环球能源网2007年12月7日报道 美国能源部核能研究启动计划(NERI)投入240万美元开发核热化学制氢,Penn State公司领銜的研究团队将在为期3年的项目中,確立最高效的制氢技术,与核能产生的热源相匹配。 NERI研发之一是开发一系列热化学循环,用以通过先进的核能系统商业规模生产氢气。在热化学循环[阅读全文]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