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发展经济不能回避“生态责任”

Eedu.org.cn 作者:黄成华    资讯来源:资源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5
    “生态文明”作为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地位的文明,已经愈发被社会各界所认识和践行。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到要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理念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曾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物质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发展中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生态责任应被视为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责任之一。在分析经济发展中行政主管部门对自然、市场和公众生态责任的基础上,论述行政主管部门在经济发展中履行生态责任的现实意义和作用,进而从理念、制度和行动三个方面提出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生态责任的途径。

    行政主管部门对自然的生态责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人类要享用自然,向自然索取,又要保护自然,向自然奉献。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真正确立为全人类负责的精神,真正确立关心自然、爱护自然的责任感,自觉履行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这种重任无疑应当由行政主管部门来承担。行政主管部门对市场的生态责任。市场是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在这一环节中承担起责任,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企业以获取最大利润为其首要目标,很少考虑环境问题,甚至为了利润而不惜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因此,行政主管部门应要求企业承担起责任,引导企业充分考虑环境生态的价值,走技术进步、提高效益、节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求企业公正地对待自然,限制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行政主管部门对公众的生态责任。当今部分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对环境生态的破坏,实际上是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及下代人的的权利的剥夺,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一方面,要确立“代内公平”观念,实现同代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树立“代际公平”观念,当代人在利用环境资源方面与后代人具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不能因为当代人为追求自已利益满足,而自私无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剥夺子孙后代以满足其利益的机会,使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断。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生态责任,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意识形态等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生态作为综合国力软实力的一个方面,是指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自身潜力的生态力量。生态诸因素的良性作用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在软实力的评价中,长期以来忽视了生态因素。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短板效应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加以重视,在不远的将来,最长的木板越来越长,生态这块最短的木板却越来越短,将会严重制约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威胁人类的生存。生态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后进国家和地区所具有的内在的、客观的有利条件,其后发优势越来越突显。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需要注重生态,经济欠发达的地方要在新一轮的增长中谋求发展,就要更加重视生态,发挥和运用好生态这种后发优势、比较优势。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生态责任,有利于人类的永续发展。传统发展模式以获取最大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很少考虑环境问题,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环境生态的价值,公正地对待自然,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地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任何发展都不能以损害自然为代价。

    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可靠的物质基础。面临环境与资源的急剧衰退,要求行政主管部门站在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高度,用长远的系统的观点看问题,在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时又要保护自然。要求行政主管部门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有利于长远发展;不能只追求经济发展,而要力争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新的生态文明观要求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道德关系不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而是扩展到自然领域。道德不仅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而且包含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行为规范,前者已被人们所熟知,而后者则需要人们警醒和重视。人类善待生态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行政主管部门能否在经济发展中承担自己的生态责任,不是自发可以完成的,应该大力宣传和普及环境保护知识,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统一,使保护环境成为自觉的主体意识。

    因此,中央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通过环境教育,让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真正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朋友,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态度,形成自觉而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值得强调的是,培育生态道德的关键是提高行政主管部门领导者的生态意识,他们的生态观念以及重视程度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走向。生态环境是一种资源,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稀缺性日益明显,正是这种稀缺性才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稀缺性的物品,需要有制度来规范其分配和利用。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是:人类作为宇宙系统中一个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依存的子系统,而不是宇宙的中心,永远无法摆脱生态法则的支配。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物质生产力,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是生态文明的精神内核。具体到个人层面,就是要适度放弃过去无止境物质追求、高消费高耗能,消费至上生活方式,养成节约的、简朴的消费、生活方式,为生态保护尽己一份绵力。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发展不能建立在对自然的粗暴索取上,这是人与经济、生态的基本伦理关系。曾经有理论认为,严格的环保要求必然增加厂商的成本,降低其竞争力,对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但随着环境经济学的兴起,著名的波特假说越来越多地得到实践的证明,其核心思想是:加强环境治理、提高环境标准,不但不会降低企业的赢利水平,相反却会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赢利水平,从而间接促进社会进步。这,就是在经济领域的正确生态伦理观。诚然,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念的更新转变是关键因素,只有形成社会生态意识,政府、企业、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才能以生态环保作为出发点和行为准则,才能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如果社会生态意识缺失,其危害比某次具体灾害的损失更大。作为城区政府,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市民生态意识,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认识,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态意识环境。生态文明呼唤“绿色政治”,倡导“绿色经济”,反思单纯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和物质收入的模式,扬弃市场竞争,坚持“可以持续经济”、“生态经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生活质量。这对于许多对GDP趋之若鹜的地方政府来说,必需要经过转变观念、痛下决心的艰难历程。但不管如何,生态文明是条必由之路,早点实现,代价就会少些,人民就会幸福一些。我们应该从这种高度理解它。 

    近年来,我国行政主管部门相继制订了一系列涉及环境方面的法律。但从目前的环境现状看,应该尽快制定绿色税法,开征环境税和生态补偿税。环境税是一种生态保护的平衡机制,既可调节人们的经济行为、减少污染,又可以为国家公共财政筹集资金;生态补偿税是指自然资源使用人或生态受益人在合法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所有权人或对生态保护付出代价者支付相应费用的税收制度。建立科学公正的环境评价监督机制。地方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在经济发展中积极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行为如果得不到肯定,那么就可能严重挫伤其积极性,打击其选择保护环境的动机或行为;而对于那些破坏环境谋短期发展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及地方领导人的恶行如果不加制止,很可能传达错误信号而误导其他地方,选择类似的行为,最终不利于生态责任的履行。因此,形成科学公正、扬善抑恶环境评价机制至关重要。

    积极发展生态经济,切实落实行政主管部门生态责任。当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背离人类的长远生存利益时,要求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针对当前出现的能源危机、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态势,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科技力量的作用,优化自己的生态行为,发展生态经济。科技力量对生态环境具有双重作用,人们既可以利用这种力量保护自然,也可以用这种力量破坏自然,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行政主管部门应利用科技力量不断优化生态行为,全面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生态农业旅游为重点,全面发展生态农业;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变工业排泄物为原料、实现循环生产、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工业生产体系;生态旅游是带有生态科教和科普色彩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通过第一和第三产业的交叉渗透,农、旅结合,建立起两大产业间的互动机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