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公众“安静权”需要法制保障

Eedu.org.cn 作者:胡艺    资讯来源:中国环境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5
  在双休日或“十一”长假、“五一”小长假里,忙碌的上班族难得休息一下,但是如果在大清早,一阵高音广播喇叭声或刺耳的电钻电锯声突然袭来,恐怕会让你睡意全无、无法忍受。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活动日渐频繁,娱乐生活更加丰富。各种生活噪声、建筑噪声、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商业噪声已经开始妨碍人们工作、学习,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特别是睡眠质量,给人们造成精神压力、带来心理负担。噪声污染俨然成了社会公害。

  然而噪声受害者诉求无门,环保部门依据现有法律法规治理噪声污染也显得力不从心:噪声污染不易调查、取证,由于没有相关的噪声超标处罚细则,缺乏刚性约束机制与强制执行权,环保部门处理这类事情比较棘手。目前对噪声的认识多停留在道德舆论谴责和公众呼吁的层面。因为违规成本太低,难以有效根治噪声污染的“顽症”,居民遭受噪声污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噪声污染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虽然我国《治安处罚法》第58条规定“制造噪声扰民干扰正常生活”,可以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但这一法律规定的噪声专指社会生活噪声,而工业噪声、建筑噪声和交通运输噪声都不在规定范围。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曾于2000年颁布过《南宁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但是对从事机械切割加工、节假日违规装修、夜市摊点高声喧哗、广场娱乐夜半歌声等方面的防治与监督管理,缺乏明确的规定,导致这类噪声污染一直得不到有效遏制。

  据了解,不少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噪声污染防控。如瑞士规定:晚上10点以后禁止大声喧哗,星期日不准使用割草机。新加坡对防止噪声污染环境、影响公众生活有严格规定,违反相关规定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甚至法律制裁。

  南宁市重新修订《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通过地方法规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噪声治理措施,为环保部门执法,为公众维权,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与制度保障。

  当然,立法只是第一步,除了立法外,还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严格执法,并且对公众加强宣传、引导,让“条例”深入人心,有力促进噪声治理步入法治化的轨道,营造重视安静权利的舆论氛围。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


    没有相关资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