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循环经济当幌子
今年初,一则由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拍摄的“美国电子垃圾流入中国广东小镇贵屿”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热议,这个60分钟的特别节目对电子垃圾产业从源头到终点站贵屿进行了跟踪拍摄,再次暴露出贵屿这个“洋垃圾”集散地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贵屿镇政府对外发布了关于当地电子电器废旧回收利用产业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文章认为,贵屿镇废旧电子电器及塑料回收、拆解、加工、利用已发展成一大循环经济产业,呈现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拆解十分精细;形成较为配套完善的产业链;再利用率高;本地资源化、产品化不断提高;从货源收购到产品销售形成较为稳固的网络。
然而,从中央电视台记者调查到的情况来看,却看不到这个难题在贵屿解决了,贵屿镇津津乐道的“循环经济产业”似乎仍是空中楼阁,所谓的“从货源收购到产品销售”的稳固网络究竟又是怎样的网络?
实际上,在不造成新的污染的情况下,电子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和再利用费用极高,电子垃圾处理厂不仅投入巨大,而且在五六年内都很难赢利。同时,回收处理电子垃圾的各个阶段,难以避免地要产生多种有毒重金属和持久有机污染物,且极易释放到工厂环境以及周边土壤和水道的风险。因此,至今,电子垃圾处理在国际上都是一个难题。世界116个国家于1989年共同缔结的《巴塞尔公约》已于1995年5月5日生效,其中明确规定,各国所产生的有害垃圾应该在各国境内处理,严禁向其他国家输送;欧盟的相关法律规定,电子产品生产厂家必须负责电子垃圾的回收或承担电子垃圾回收的费用。
贵屿现状离我们期待的循环经济还很远。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