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环境观察 >> 正文

联合国官员:防治荒漠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

Eedu.org.cn 作者:刘东伟    资讯来源:国际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4-9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刘东伟)《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吕克·纳卡加先生4月8日至10日在中国进行访问。9日,他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土地荒漠化正在得到治理。他同时指出,各国应为防治荒漠化做出共同努力,以避免荒漠化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全球陆地面积的40%都是干旱土地,干旱土体中四分之一为荒漠化土地。土地荒漠化已经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为应对荒漠化,1994年6月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并于1996年12月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共有191个缔约方。公约的核心目标是由各国政府共同制定国家级、次区域级和区域级行动方案,并与有关方面合作,以对抗应对荒漠化的挑战。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方,并一直积极治理荒漠化土地,参与有关国际合作。

  9日,正在中国访问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吕克·纳卡加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目前全球土地干旱状况有所好转,这对治理荒漠化比较有利。他还对中国的荒漠化治理工作给予了肯定。他说:“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干旱土地好转的情况开始显现。我们从(卫星遥感)地图上可以看到,中国正是土地干旱状况得到改善的国家之一。中国荒漠化土地总数的20%正在得到治理。”

  根据中国林业部门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的干旱土地为350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有26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为防治土地荒漠化,1978年,中国启动了“三北”防护林工程,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实施了大型人工林生态工程,以涵养水土,防风固沙。1998年以来,中国还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在长江、黄河流域和内蒙古、东北等地区减少森林消耗,并增加草地和森林面积。从1999年到2004年,中国的荒漠化土地面积以每年7500平方公里的速度减少。

  纳卡加指出,防治荒漠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框架下,发达国家要履行各自的承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他说:“这需要各国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合作,因为这是全球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受到影响。有些发达国家认为,防治荒漠化是发展中国家的事情,所以他们就不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源和投资,帮助他们改善环境。如果他们这样做,那将来荒漠化早晚会影响到他们。这也是为什么各国需要在《公约》的框架下加强合作。”

  由中国积极推动的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从1992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在当年就被纳入三国环保合作重点领域,沙尘暴问题研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在三国合作下,研究人员已经基本掌握了沙尘暴的发生源区、加强源区、传输路径和环境影响。研究者还探讨了沙尘暴传输的基本规律,即“蒙古国-中国内蒙古-中国中东部-朝鲜半岛-日本”,为中日韩合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日韩两国还为中国和蒙古的森林保护和造林提供了资金支持。

  纳卡加还透露,6月17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将在上海世博园举行一次环保推广活动,主题是“一方改善,全球受益”。纳卡加解释说,改善全世界任何一块干旱或荒漠化土地的环境,都会让所有国家和地区受益,因为气候和环境问题不会以国界为分界线,只有所有人都行动起来,才有可能改变现状。他说:“我们将深入到民众中去,引起大家的关注,让人们知道现在全球荒漠化的情况,并让他们认识到,在个人层面,每个人都能为改善环境做些什么。因为环境和发展和每个人都有关,所以做一些公众推广活动也是很重要的。”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