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湖何以荡漾灿烂?
西湖作为文化景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此,人们可能心生疑问:自然之湖何以成为文化景观?西湖的文化内涵究竟是什么?
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所述,文化景观代表的是"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打开西湖的历史卷轴,从公元9世纪的唐代起,自然与人类就开始共同创作这幅作品。在这份创作中,人类怀着敬畏之心、热爱之情、亲近之意去改造并融入自然,让西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湖泊,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种符号彰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可以说,西湖文化内涵的核心在于自然,在于"天人合一"。
在对西湖的保护和利用中,人们始终怀着敬畏自然之心,成就了西湖良好的生态环境。
西湖景观的形成及其景观演化过程,就是人们在保护中改造自然的过程,就是古泻湖的自然沼泽化与人工反沼泽化的人地相互作用的和谐产物,反映了湖泊水域与城市发展持续互动的土地利用关系。西湖不是为申遗而保护,保护是西湖生态千百年来的主旋律。
早在唐代,为了贮蓄湖水灌溉农田,人们修建了白堤。宋代,为治理西湖,时任杭州知府的苏轼利用西湖疏浚中挖出的葑泥修建了苏堤,并在苏堤外湖水最深处修建三塔(名为"三潭"),下令三塔以内,不许种植菱,以防湖泥淤积,三塔以外,种菱取息,作为修湖的资金。
千百年以来,人们对西湖的改造不仅如此,值得记载的也并非改造本身,而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改造是为了综合利用和保护,从长远考虑,做科学决策,不无序利用,不盲目破坏,所有行动都体现了敬畏。而在延续上千年的西湖疏竣工程与景观设计间的持续互动中,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求同的理念日益渗透,西湖以其大尺度的景观和有机的生态系统,增进了人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成为利用古泻湖改善人居环境的杰出范例。
在西湖文化景观的成形中,人们始终充满热爱自然之情,成就了西湖独特的文化景观。
寄情于山水自然,用诗情画意来阐述西湖,将传统文化层层积淀在西湖这一载体上,人们创造出了日益丰富的西湖文化景观,包括文学艺术、景观设计、建筑模式、宗教传承等。西湖文化景观已经成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缩影,而文化的发展又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因为热爱,所以创作。人们丰富了诗、画、景三者结合的中国题名景观设计,创造了以四季景物为观赏特性的东方题名景观杰作--"西湖十景"。这些都是中国农耕文明发达时期,文人士大夫在景观设计上创造精神的代表作,在9世纪~20世纪的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的景观设计史和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因为热爱,所以继承。在西湖,传统的崇佛文化、隐逸文化、茶禅文化、忠孝文化和藏书文化被继承并发扬,摩崖造像、佛教建筑、祠墓建筑、藏书建筑和西湖龙井茶等被留存和保护。人们对自然的热爱融入文化创作,将西湖培育成了中国文化史上颇具规模与代表性的精神栖居地。
在西湖文化景观的当代发展中,人们始终保持亲近自然之意,重新阐述着新时期"天人合一"的理念,成了西湖文化景观的新内涵。
西湖是城市中少见的大面积开放式园林。西湖不设门票,以开放的姿态面对所有人,让人们可以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自由地、轻松地"零距离"接触西湖。杭州承诺,在西湖申遗成功后继续免费开放,坚持"还湖于民"目标不会变,这在中国的41个世界遗产中是很少见的。人们对西湖的亲近之意未曾改变,也不会改变。
一般地,保护生态就要减少干扰,这一理念在西湖身上有了新的诠释。减少干扰不在于减少多少人的脚步,而在于改变人们的行动。面对如此多的游客,如此开放的西湖依然如此从容,源于亲近自然的方式。西湖成全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人们长久的亲近让自身深切地体会到西湖的美和保护这种美的必要性。这种良好的、开放性的、至今活跃的人文互动,岂不正是世界遗产返璞归真的体现?
敬畏之心成就了西湖成功的生态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西湖文化景观的环境保障;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让人们和自然共同创造出了多元丰富的西湖文化景观;而亲近自然之意正在成为西湖文化的新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理念的持续践行,让西湖这一自然之湖荡漾出了灿烂的文化景观。而西湖,无疑是"自然与人类共同作品"中的典范。
责任编辑:ahaoxie
>> 相关资讯:生态你我他 西湖行 生态保护助力西湖成功申遗 西溪湿地,与西湖媲美 西湖淤泥再造江洋畈湿地 广东惠州引东江水入西湖 湖水“活”起来 西湖拟推高端餐饮船 排污问题引发争议 07年杭州环境公报:西湖水质改善 运河水不理想 浙江建生态公益林:一年可“留住”250个西湖 一年3/4个西湖水是怎样节约下来的? 西湖全景重返人间 综合保护打造和谐生态 50年来青海湖每年缩减一个杭州西湖的面积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