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一条绿色的哈达:青藏铁路不留生态环保“伤疤”纪事
科技:有利保障
“师傅,我去当雄,拉我一段吧。”从2002年起,在藏北安多和当雄之间的公路上,李渤生经常付四五十元的车费坐着拉货大卡车来来往往,可他心里热乎乎的。这位研究了一辈子高原生态的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员,没想到在快要退休的年龄又让青藏铁路拉上了高原。
为了解决青藏铁路建设中的野生动物保护和植被恢复与再造两大环保难题,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按要求完成环评和环保设计工作,铁路部分首次开放式的吸纳了大量的铁路系统以外的专家学者,充分利用了各单位在自然保护区、珍稀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冻土等生态环境研究方面多年的工作经验、技术资料的积累储备“只要对铁路建设有利,我们就邀请。”李渤生就是众多受邀专家中的一位。
青藏铁路要在平地堆垒起1110公里,高2米以上,底宽7—10米的路基,施工用的取土坑和路基边坡,将成为人工造成的大片无植被覆盖的裸地。如不采取措施,就会加剧高原的草地退化和水土流失。
2001年孙永福带队前往位于青海西宁的中科院西北高原生态所取经,他问技术人员,“高寒植被恢复和再造最高能到多少米?”
“3700米。”技术人员回答。“海拔再高的技术有没有?”
“没有,国内外都没有需求。”1100公里的线路,70%%都在4000米以上。没有先例可循,植物学家们分别在青海的高寒草原地区和西藏的高寒草甸地区开始了艰难的试验。
他们在自然条件稍好的当雄、安多、沱沱河地段,选择三种不同类型植被区,精选适合高寒环境的高原草种,辅以适合的喷播、覆膜等播种、繁育、培植技术,进行人工路基边坡植草试验和植被再造试验。试验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均获成功,开创了世界高原、高寒地区人工植草成功的先例。
2004年6月的一天,一盘录影带被送进铁道部大院,孙永福迫不及待地看,这是安装在楚玛尔河至五道梁区间动物通道上的摄像机拍下的镜头。看着一只只藏羚羊在短暂地徘徊和试探后顺利地穿过通道,他的心放了下来。
每年6至7月份藏羚羊都要前往气温凉爽、水草丰美的卓乃湖、太阳湖产羔,8月携仔回迁。为了不阻断野生动物的活动路线,青藏铁路建设者决定为野生动物的迁徙设置专门通道,这在中国交通工程建设中还是第一次。没有可资利用的现成经验,铁道部组织国内专家调查青藏铁路沿线野生动物分布状况、生活习性和迁徙规律,根据不同区域动物的特性,在远离车站的路段设置了桥下、隧顶和路基缓坡3种形式的野生动物通道共33处,随后帮助野生动物适应新的通道。
人们投入的智慧获得了回报,根据现场监测报告,2004年仅从可可西里五北大桥这一处动物通道经过的藏羚羊就有4000多只,证明野生动物通道可行有效。
Tags: 绿色,青藏铁路,生态环保
责任编辑:ahaoxie>> 相关资讯:
300多只藏羚羊顺利通过青藏铁路 迁徙产仔开始 《自然》:藏羚羊已基本适应青藏铁路通道 “绿色 奥运”理念 姜斯宪:海南未来发展紧扣“绿色”主题 环保与绿色成为中国民众的自觉追求 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行动开启 二氧化碳变汽油:“绿色”能否“自由” 向巴平措:青藏铁路没对西藏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蓝天上的“绿色”竞赛 美国流行生态环保殡葬 美大学提出12个简易办法让2008生活更绿色 杭州生态环保开始大考 ![]() |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