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赤子情牵母亲湖
摆在记者面前的《滇池治理的思路与建议诤言书》,是一本110页的大16开书册,约6万字,内容包括滇池污染状况的叙述、滇池污染治理现状的分析、滇池污染源判断和系统治理滇池水污染的思路及方案等,书的作者是云南师范大学老教授李康龄和昆明庆中科技公司董事长刘牧。
这本书,凝结着10多位年过半百的专家们的心血,他们被称为“滇池赤子”;
这本书,被多位云南省领导批示,成为公众参与政府环境决策的一个“蓝本”。
没经费,没补贴,一群退休专家甘当志愿者
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一间约3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摆满了各种化学试验器具和试剂,中间有一个试验台,这是李康龄教授和他的“老伙计们”专门研究滇池治理的地方。
李康龄研究污水处理始于1987年。一次他与友人到大观楼游玩,发现大观河河水小范围的变黑变臭,就萌发了用专业知识治理污水的念头。之后,他带着几名学生开始研究污水处理,这也成了他的8名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
校园内的一个污水塘,也成了李教授的试验场。3个月后,长满蓝藻的“污水塘”不但水变清了,还长出了不少水草,这坚定了李教授的信心和决心。
退休后,李教授和其他几位老教授一起继续研究滇池治理,校外的一些专家也加入进来。这个专家团队只是一群志愿者,他们都是退休老教授、污水处理专家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最年长的李康龄教授今年已经78岁。
目前,这个研究组有稳定的研究人员13人。他们没有经费,没有补贴,只是学校支持的实验室,让他们有较为齐备的实验条件。每年,他们都会想办法找车,到滇池周边和主要入湖河道现场考察;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从滇池取一次水回来做试验。
19年来,滇池沿岸及29条入滇河道边上不知留下了老专家们的多少脚印。
云南师范大学老教授协会被李康龄等志愿者的精神感动,今年4月给昆明市领导写信,推荐志愿者滇池污染治理的思路和建议。他们“治理入湖河道污水,根治滇池污染”的思路,与昆明市领导提出的“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的思路不谋而合。
有政府,有企业,治污路上他们并不孤单
抽水机将含有蓝藻的滇池水抽到一个透明的长方形容器中,容器里面有一些化学药剂。滇池水进入这个“池子”后,很快就分离成两部分:淡绿色的水和浮起的一层绿色絮状物——蓝藻。而淡绿色的滇池水,再通过斜板斜管沉淀池后,就变得无色无味。
这就是志愿者们花了10多年工夫,研究出的水藻分离技术!用科技手段治理污染是专家们的特长,但关注滇池治理的专家们并不止步于此。
在滇池治理的道路上,不断关注参与的人还有很多,用李康龄教授的话说,“我们并不孤单。”
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常务副局长、省政协委员黄英,从“非工程治理”的角度关注滇池治理10多年了,她竭力主张加强对滇池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基础水文数据的调查。黄英说,29条入湖河道中,只有3条有较为完整的水量检测,这就导致对排入滇池的污染物总量数据不清。去年7月云南省政府滇池治理的调研会,今年的省政协会上,她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刘牧是最早进入昆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企业家之一,他的公司专业从事工业给排水,城市污水及河道、湖泊污染治理。刘牧认为,政府应做的是规划布局、搭建平台和项目监督管理,而非直接运作资金和工程项目。“政府只要搭建好平台,就会有各种资本和企业来唱戏,滇池治理也是一样”,刘牧说。
公众献计献策,政府虚心纳谏设立诤言奖
2007年7月,云南省省长秦光荣在滇池水污染治理调研座谈会上提出,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运用专家的科研成果,动员全社会参与滇池治理。
这次座谈会,邀请了几位专家专题发言。黄英作为发言的专家之一,切身感受到了政府虚心纳谏的作风。她说:“领导的开明和重视,是专家们执著于滇池治理的动力之一。”
2007年,云南省政府设立诤言奖,鼓励社会各界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提意见。
云南省政府诤言办公室收到的几千件诤言中,涉及滇池水污染治理的占到1/10——既有关于某一方面问题的,又有系统治理的;既有出自中学生的,又有出自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的。
政府的开明态度鼓舞了社会各界,云南公众为治理滇池献计献策日趋活跃。
今年6月以来,昆明市民朱国鉴建议滇池养鱼治理污染,市民简乐嘉提出滇池水面垃圾自动清除收集方案等建议都被批转到省环保局办理。云南省环保局对每项建议都有答复,还3次约见了相关人听取意见。
刘牧欣慰地告诉记者,昆明市近期采取的滇池流域禁止养殖牲畜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入滇池河道周边城中村整治等措施,都闪烁着《滇池治理的思路与建议诤言书》的影子。
责任编辑:ahaoxie
![]() |
您的评论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