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小浪底工程巍然耸立守护黄河

Eedu.org.cn 作者:赵永平    资讯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1-22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除害兴利,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夙愿。如今,伴随着黄河上关键性工程——小浪底工程的巍然耸立,黄河安澜的梦想正变成现实。

小浪底工程“防洪、防凌、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的综合效益,确保了黄河连续8年安全度汛,实现黄河连续9年不断流,惠及黄河中下游的广袤大地。

最具挑战性的工程

黄河是一条世界公认的最难治理的大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等水问题集于一身。怎样才能使黄河除害兴利?“不修大水库,根本挡不住”,许多水利专家都这样认为。

小浪底,位于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是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1994年9月12日,小浪底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小浪底工程概算总投资347.46亿元人民币,其中利用外资11.09亿美元。工程伊始,就尝试与国际工程管理全方位接轨,51个国家的700多名外商和上万名中国建设者参加建设,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联合国”。

小浪底工程规模宏大,工期紧迫, 7年内要完成337万立方米混凝土和近1亿立方米的土石方挖填。而且在不足1平方公里的单薄山体内,上下左右、纵横交错地开挖出108个洞室,构建世界上地下洞群最密集的水利工程。面对这样的一系列技术难题,小浪底建设者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创造出多项世界水工建筑的第一。

2001年,小浪底水利工程如期完工,中外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巍巍大坝。

“害河”变成了“利河”

小浪底工程的建成运用,让黄河之害走了,黄河之利来了。

防洪——下游防洪标准由不到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小浪底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控制了黄河几乎100%的泥沙和91%的径流量,大大减轻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压力。2003年8月的秋雨,如果没有小浪底的调蓄,黄河下游河道流量将达到6000立方米,滩区100多万人将受淹。

防凌——解除下游凌汛威胁,让下游人民高枕无忧。

抗旱、供水——让黄河告别断流。小浪底投入运营以来,累计下泄水量1807亿立方米,每年利用水库调节平均增加供水40亿立方米以上,连续9年实现黄河不断流。

减淤——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拦截泥沙约24亿立方米,约30亿吨。

发电——到2008年8月底,小浪底水电站累计发电354.18亿度,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1175.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3233.5万吨、二氧化硫22.08万吨。

“害河”变成了“利河”,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支撑着全国12%的人口和15%的耕地的发展。引黄灌溉面积从解放前夕的1200万亩增长到今天的1.1亿亩,灌溉效益达4000多亿元。

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22次断流,举世震惊。科学治理黄河,必须尊重客观规律,维持河流的健康生命。小浪底工程的建成,为治黄新思路提供了条件。

运用小浪底水库,黄河开始实施水量科学统一调度,黄河流域平均GDP耗水定额从1997年的560立方米每万元降至2003年的309立方米每万元,降幅达45%。“十五”期间下游来水量比“九五”期间增加了57亿立方米,初步遏制了下游生态恶化的趋势。

治理黄河,既要治水,也要治沙。2002年以来,运用小浪底水库,连续8年调水调沙,将5亿多吨泥沙输入大海,有效延缓了黄河下游淤积,扭转了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淤积抬高的局面。

目前,黄河口湿地以年均5万亩的速度在增长,成为世界上土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保护区。曾濒临灭绝的黄河刀鱼、海猪等珍稀水生动物又大量出现,国家级保护区的鸟类增加至283种。

实现人水和谐,重塑生命黄河。小浪底,成了治黄史上的一座丰碑。(记者 赵永平)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没有了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