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环境生态网 >> 资讯 >> 环境要闻 >> 深度报道 >> 正文

黄土高原腾起绿色奇观

——鄂尔多斯市跨越发展的科技含量
Eedu.org.cn 作者:申明 胡左    资讯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8-5

  黄河绕着它拐了一个弯,将它紧紧搂在怀中。

  它,就是位于黄河“几”字型处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这座与包头市、呼和浩特市隔黄河相望的城市,跨入新世纪以来屡创奇迹,形成了众人瞩目的“鄂尔多斯现象”。

  过去,它下辖的8个旗县中,有5个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总量在自治区排倒数。

  现在,它年均增速达25.8%%,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年经济总量达到1150亿元,位居自治区第一名。

  过去,它96%%的土地都是沙漠、沙地和丘陵沟壑,只有4%%的面积可以进行耕种。

  现在,它的植被覆盖率达到75%%,黄河流经地域728公里,却无一家企业向黄河排污。

  ……

  很多人不解:这个一向穷困不堪的“黄土高坡”短短几年靠什么“咸鱼翻身”?

  很多人猜测:他们无非是卖地下资源发的财。

  很多人分析:同是西部地区,有的地区资源优势更为突出,为何鄂尔多斯风景独好?

  ……

  答案其实很简单。“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将我们的产业带动起来。”这是鄂尔多斯市市长杜梓的结论,也是鄂尔多斯人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剖析鄂尔多斯的发展经验,科技创新是贯穿其中的精髓。

  “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件崭新的羊绒衫染上了油污,但轻轻拿水一擦,油污就轻而易举的消失了。

  “这是我们最新研制的纳米羊绒衫,可以防水、防油、防污。”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国家羊绒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梅荣自豪地告诉记者,“依靠技术创新,我们不惧怕世界任何竞争对手。”

  张梅荣的骄傲是有道理的。她的这家技术中心已经是国内纺织行业最高层次的羊绒科研与产品开发试验基地,仅开发出的科技新成果就达40多项,同时还承担了中国羊绒领域相关标准研究与制定的任务。

  其实,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只是一个缩影。在鄂尔多斯市,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

  穿行于鄂尔多斯高原,你总可以看到一批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化工业园区、科技型企业拔地而起:煤制油项目的成功兴建,使鄂尔多斯市成为世界煤制油的科技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依靠科技,鄂尔多斯市正在成为全国新型的煤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基地。

  “‘十五’以来,科技对我市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65%%。”杜梓深有体会的说,“一个地区如果不提高科技创新力,是不会有产业竞争力和回报的。”

  杜梓的体会来自十年前的鄂尔多斯。

  “当年的鄂尔多斯基本没有大的企业,所谓工业不过是小煤窑,小火电、小炼铁、小白灰、小硅铁。这些企业规模小,效益差,排放多,环境差。”鄂尔多斯市副市长包崇明回忆道。

  张梅荣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年初到棋盘井镇的情景。“黑、白、蓝、紫、黄等各色浓烟交织上升,天空是灰的,树是黑的,街道是土黄色的,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味道。”

  资源优势不等于经济优势更不等于高速度。针对经济总量小、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以及管理粗放、增收缓慢、环境污染和浪费严重等问题,鄂尔多斯确立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个高”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

  在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分公司上湾煤矿的综采工作面,一台高速旋转的采煤机正在把乌黑的煤壁切落下来。整个采掘面见不到一个采掘工人,只有少数几个操作工在操作这个“不知疲倦”的庞然大物。

  “通过技术创新,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采煤方式。”神东煤炭分公司总经理王安告诉记者,上湾煤矿综采队总共几十人,一年采掘量达1000多万吨。

  而王安在上世纪90年代当矿长时,带领着600多人的队伍,年采掘量也就300万吨,还年年被评为全国先进。

  “我们走了一条高科技、现代化的道路,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传统煤炭企业的发展道路。”尝到技术创新甜头的王安发出了这样的感概,“越是传统行业应用新技术效果越好。”

  与王安一样,越来越多的鄂尔多斯企业开始加大对科技创新上的投入。今天的鄂尔多斯,已经拥有世界第一条500万吨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48万吨煤间接液化生产线、年产60万吨合成氨、104万吨尿素大化肥生产线、年产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生产线、国内最大的300万吨煤制二甲醚生产线、国内最大的超纯煤生产装置、我国第一个科研示范太阳能聚光光伏技术电站……

  而今天的棋盘井镇也已经与张梅荣初去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的入驻,园区形成了煤、电、冶金、建材等四大产业,并进入了自治区首批循环经济产业试点园区之列。

  “通过抓项目,抓引进,抓示范,促创新,现在全市取得的科技成果中企业就占66%。”鄂尔多斯市科技局局长张月清说,“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正在鄂尔多斯市形成。”

  “以前,科技都体现在治沙、畜牧等方面,现在煤化工等传统工业用到科技的力量越来越多。”包崇明说,“正是企业对创新的渴望迫使政府不断推动科技进步。”

  据了解,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累计投入科研推广转化资金13亿元,转化科技成果186项,实施国家863计划和火炬项目38项,开发出100余项具有自主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高层次人才比重由0.5%%提高到8.5%%,成为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高层次人才流入区。

  “今年市级科技投入从去年的1100万猛增到2400万。”包崇明透露,市政府计划从2009年起,每年增加5000万科技投入,同时企业技术研究中心如被认定为国家和自治区级的,还将分别给予500万或200万资金支持。

  今天的成就并没有让鄂尔多斯人丧失理智,他们的目光已经越过中西部省市,开始瞄准东部发达地区。前不久,鄂尔多斯市政府组织了6个考察团去上海、浙江等沿海省市考察,其中科技调研是重中之重。

  “我们与沿海地区的差距还很大。”杜梓说,“鄂尔多斯今后的发展不能靠投资拉动,而要靠创新驱动。科技正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

  当记者走进位于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上湾镇的神华集团煤制油有限公司时,远远就看到近60米高的两座大型煤液化反应器。厂区内到处是环绕迂回的管线,一座座储油、制氢等装置错落有致,工程人员正加紧为试产做准备。

  “自2004年8月启动建设以来,首条生产线现已建成,已进入调试阶段,预计将于今年9月试产。”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员告诉记者。

  “在煤制油过程中,将产生大量附加产品,如二甲醚,它可以代替煤气、天然气,直接民用,经济效益很可观。”他认为该项目在高油价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巧合的是,位于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伊泰集团投资25亿元兴建的煤间接液化制油国家示范项目,首条16万吨生产线也将于9月底试产。

  两家彼此间距离100多公里的企业,在不经意间,联袂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创新蓝图。对于鄂尔多斯来说,这一幕的到来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味。

  鄂尔多斯曾有“羊(羊绒)、煤(煤炭)、土(高岭土)、气(天然气)”之说。这里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天然气占全国的三分之一,羊绒制品产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世界的四分之一。按理说,鄂尔多斯坐拥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理应早就“富得流油”。然而,由于处于价值链最底层,靠资源、吃资源、卖资源的历史却让他们穷了多少年,也苦恼了多少年。

  穷则思变。鄂尔多斯人意识到:“不能再走简单资源开发的老路,该是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发展多元化产业的时候了,否则到矿竭城衰时就没有回旋余地了。”

  “鄂尔多斯要依托资源,但不依赖资源。”包崇明解释说,这就是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在具体工作中,着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升级和产业延伸,培育新产业增长点。

  依托资源而不依靠资源,实行“大煤炭、大电力、大化工、大能耗”四大资源转换战略,让鄂尔多斯富集的资源成百上千倍地增值,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变成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今天,鄂尔多斯走出了煤变电单一加工的局限。引进了神华集团、五大国家电力集团以及多家国内外知名的煤化工集团,培育大型地方煤炭集团20多家;打造了蒙西、棋盘井、树林召、乌兰木伦、大路等八个煤炭循环经济专业园区;建立起煤矸石—电—高载能—粉煤灰—氧化铝—水泥,煤—电冶金化工,煤焦油气化工等多条煤炭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每一次产业链的延伸,都能带来几倍、甚至于十几倍的效益。

  “鄂尔多斯的一大批企业通过建立研发机构加强自主创新,走循环经济道路。”张月清告诉记者说,“近年来,市里对有贡献、有创新能力的各学科各行业拔尖人才予以奖励和重用,全力打造大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基地。”鄂尔多斯市现已建成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4个博士后工作站。

  如今,鄂尔多斯丰饶的“羊、煤、土、气”资源真正地“扬眉吐气”了。

  “打造绿色鄂尔多斯”

  43岁的杜武则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

  他家以前是苏布尔嘎镇光胜一社有名的贫困户,但养殖绒山羊以来,收入一年比一年高,仅去年就“挣了33万元”。

  现在,杜武则与另外3家养殖户合资100万元,在苏布尔嘎镇盖了一座“敏盖”白绒山羊养殖基地。

  看着棚圈里雇来的工人从口袋里熟练地盛出不同的饲料,他笑着说:“这是按比例给山羊准备‘晚餐’呢。”

  其实,几年前的杜武则的养羊方式还是传统的放养。但1999年,这种方式发生改变。为了不再让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沙化,鄂尔多斯市提出:在全区率先实施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建设绿色大市。

  “作为资源富集区,鄂尔多斯要走出一条环保之路,打造绿色鄂尔多斯。”包崇明说,这意味着,千百年来遍地放养的草原畜牧业,将被圈养式舍饲畜牧业所取代。

  一开始,禁牧令受到农牧民的抵触:“牛羊就是肚皮下走风,草原上放养,咋能圈起来呢?”

  舍饲养殖起步的艰辛和农牧民的对抗情绪,使夜袭草原的偷牧者不断出现。

  与别人不同的是,20几岁就养羊的杜武则看到科学养羊发家致富的希望。在政府资助和自筹之下,他盖起标准化棚圈和青贮藏窖。

  一年后,他惊喜地发现:他家的羊产绒量比以前高出了近2倍。“现在我家的羊两年产三次崽,双胎率达60%%。”

  在科技特派员与养殖户的示范带动下,鄂尔多斯的农牧民逐渐发现禁牧舍饲后的好处。牲畜头数由2000年的615万头(只)增加到了2007年的1351万头(只),农牧民收入由2258元提高到了6123元。

  而“舍饲圈养、棚圈配套、按需种植、配方饲养”这样的科学“养羊经”也开始在牧民里流行起来。

  据了解,通过休养生息,鄂尔多斯到2007年,全市禁牧草原351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40%%,休牧5298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60%%,划区轮牧2398万亩。植被覆盖率由25%%提高到了75%%,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了20%%。

  “打造绿色鄂尔多斯”不仅仅是口号,更多的是一种责任。尤其是对于以煤化工为主产业的鄂尔多斯而言,更增添了一份魄力和胆识。

  1998年,鄂尔多斯正式向高污染,高排放的小煤矿、小火电、小炼铁宣战。“紧张进行,举步艰难,但刻不容缓。”杜梓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调整产业结构是有阵痛的,影响了我们十几亿的财政收入。”

  这场被人称为“相当于消灭了几个亿万富翁”的行动,到2007年,全市关闭淘汰小煤窑、小火电、小炼铁、小白灰2143座,淘汰落后产能3400万吨。

  今天,鄂尔多斯的企业已经将绿色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

  在神东公司厂区,你很难把眼前的景色与矿区联系到一起。无论是生活小区,还是铁路运输沿线,无论在矿井,还是周边黄土高坡,都可以看到人们栽种的树苗,引水的灌渠在滋润着这片秀美的山川。

  “我们矿区每年要花1亿元进行生态保护。”王安说,建立绿色和谐的矿区是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去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减排任务只有鄂尔多斯完成了,但我们并不会因此放松。”包崇明坚定地说。

  鄂尔多斯,依靠科技支撑科学发展,在黄土高原上创造了绿色奇观。



  • 上一篇资讯:
  •  
  • 下一篇资讯:
  • 责任编辑:ahaoxie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您的评论
    姓 名: * Oicq:
    性 别: Msn:
    E-mail: Icq: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内容搜索

    推荐文章

    广告资讯

    绿色生活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